首頁 » 動盪與繁榮,台灣的未來

動盪與繁榮,台灣的未來

圖文:軍傳媒 Kevin

by admin
4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事專欄】「風傳媒」十週年社慶論壇,邀請了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陳沖,前參謀總長 李喜明 將軍,和碩集團創辦人 童子賢董事長,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張基義四位名人,講座主題以「動盪與繁榮」為主,一起探討台灣未來的機會。

歐巴馬時代於2009年提出的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2016年川普時代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基本的政策方向都是朝與全球化反向而行;2022年葉倫提出(Friendshoring),也就是生意給盟友,歐盟也於2023年提出(De-risking)口號,其實就是應對與中國的競爭,並以印太經濟架構IPEF來對應;中國習近平則提出(自給自足、自立自強)的經濟口號來對應歐美的去中國化。

前參謀總長 李喜明 將軍以地緣政治與台灣國家安全為主題,地緣政治強調的是國家實力,只有國家利益,沒有是非對錯,因此大國的國家利益會高於國際關係的價值觀,而目前的大國競爭,最主要的當然還是美國與中國。

以台灣身處的東亞來說,日本、韓國最關注的是朝鮮、俄羅斯、再來才是中國與台灣,顧及的還是維持本身命脈的海運航線,韓國怕的是朝鮮趁機南下,因此無法提供任何有用的軍事支援。至於日本顧及的是騎西南島嶼怕被波及,且以美國馬首是瞻,但仍以日本本身為主,並無派兵介入的選項;越南2013年底簽訂「中越命運共同體」、印尼奉行「不批評、不結盟」政策,避免與美中交惡、菲律賓近期與中國在島礁爭議上有較大衝突,因此積極向美日澳聯盟靠攏,但也明確表態不願意介入台灣和中國的軍事衝突;總結上述各國的態度,台灣雖然位處第一島鏈的中心,具有戰略地位,但是在四周國家的國家安全事項都不是排在優先,且東亞的結盟基本都排除台灣,區域國家多保持中立、避險,同時以美國為主要領袖跟隨。

美國在台海的主張向來採取戰略模糊,由於海軍艦艇數量及空軍數量已逐漸被中國超過,且其專注集中在東亞區域,美國仍要顧及全世界,一消一漲的結果讓美國認知其戰略方針轉成打贏一場戰爭,牽制另一場戰爭。

而在中國方面,則要由穩抓政權的習近平任期來評估,這一任期基本上是以穩固自身為主,但是到了下一任期,習近平年紀已大,會不會為了歷史定位而有所行動。至於最近的金門事件,由於牽扯兩條人命,當年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廣大興漁船」案,我們也派出軍艦前往,中國此次金門事件會如何處理,大到趁機奪取金門,小到長期騷擾,我們的預設處置方法和方針是什麼?

至於在美中之間台灣如何自處?李喜明 將軍表示,統一是他不變的目的,但是方法則有多種選擇,武統跟和統是我們要想辦法影響的,建立溝通機制,不要讓雙方越行越遠走向戰爭,像金門事件就可見目前的溝通管道是不足的,且台灣必須清楚認知到,台海發生戰爭,美國雖然會介入,但是介入的方式仍未定,川普選舉時也曾喊過台灣搶走許多美國的工作機會,台灣的晶片壟斷造成美國的危機,也有可能台灣必須獨自對抗,那我們的策略方法是什麼,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最終,我們還是必須有堅定的防衛意志才是爭取外援的基石。

和碩集團創辦人童子賢則提到,農業產值下降,工業服務業產值上升,因此人口越來越向城市集中,因為科技,人類社會進入完全不一樣的型態,矽谷聚集人才,期前十大創業家都不是來自美國,但有足夠的包容力,因此能創造矽谷奇蹟,下一代的新能源也是主要的未來,台灣的風電目前只佔3%的發電量,追求新型態的能源將是全球尋找的新機會。

台灣科技產品出口額達55%,2023年達7844億,連續三年超過台灣的GDP,連續三年出口順差,2023年稅收3.43兆台幣,約佔GDP的14%左右,與新加坡相當,人均達3萬2247美元,2023年外匯存底達5706億美元,全球第四,僅次於中國、日本、新加坡。

產業發展需要人才、資金、法規、基礎設施、環境條件相互配合,才能繼續延續台灣的榮景,台灣在高科技晶片上應該也可以有足夠的能力擴大影響力,甚至影視、金融、軟實力的創新等,都可以創造未來的機會。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