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軍醫局於去年12月甫落成的衛勤訓練中心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可說是台灣在戰術戰傷訓練的向前一步。五層的大樓中,1-2樓是模擬訓練中心,3-4樓是辦公室兼教室,5樓是危害物質清除實作訓練中心,完整涵蓋了戰鬥救護所需的各種訓練功能。
位於內湖的衛勤訓練中心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軍醫局為了推動軍陣醫學現代化,由國防醫學院於107年以康寧專案建造,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以九億三百零三十八萬得標「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系統暨設施建置案」,並於112年12月4日由蔡英文前總總親臨剪綵啟用。

國防醫學院所屬衛勤訓練中心的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硬體上可以說是全亞洲最大,而在軍醫局局長蔡建松中將帶領規劃下,導入運用擬真實靜及人工智慧AI評估系統,將台灣的戰傷救護訓練完全提升不只一個層次。訓練大樓總共分為「戰術戰傷情境模擬訓練系統」、「載具照護模擬訓練系統」、「多功能救護技能訓練教室」、「危害環境與物質救護模擬訓練系統」等5大系統,同時編制中分成兩組教官,醫專組及衛勤組,每組教官目前各9人(滿編10人),各自負責大型災難以及戰傷救護的專門訓練。


1-2樓包含載具救護訓練教室、重大災情教室、戰術戰傷情境教室,其中載具救護訓練教室有模擬直升機載台x1,野戰型悍馬救護車x2、城市型救護車x2、AAV7救護型兩棲登陸車x1、雲豹裝甲車救護型x1,目的就是讓學員能熟悉各式載具的傷患上下車搬運方式;而這些安裝在六軸平台上的模擬載具,能實際在將模擬傷患(或是高階練習用救護假人)送上載具後,模擬載具行駛中的傷患照護(例如車裝氧氣轉換、傷患OHCA後的CPR、AED、AutoPulse、IV給藥、氣管插管等操作)。比較特別的是在AAV7上方還有通到上方樓層的開口,用以模擬AAV7在海上的直升機吊掛訓練。

另外大樓的重點是使用實境VR訓練來模擬現場情況,重大災情教室內是大型寬闊空間,架高的地板下藏有內有4大塊震動地板,可以模擬地震時的震動,加上四面無縫環形投影螢幕,構成重現災難現場的體驗。整個系統一共有三個場景,分別是郊區土石流、台北市政府前大地震災害、雪山隧道前的大車禍現場,利用環景畫面來讓學員置身相關場景之中,而除了投影環景畫面外,教室內還有煙霧和水霧產生器,加上跟燈光的連動,可以營造出各種不同的天氣環境,而地面震動以及昏暗的燈光、煙霧可以讓受訓者更能融入現場的情境中。例如地震災害就會搭配餘震,以及大樓倒塌或山崩造成的煙霧等,學員必須在進入災區前就分配好執掌工作,並能善用手中的裝備防護自己(例如何時該)趴下防護、何時該戴上防護面具),並判斷傷患的情況現場緊急處置後協助搬離災區後送,當四周處於混亂狀況時要能冷靜判斷傷者情況並給予處置就是需要不斷的練習。



戰術戰傷情境教室則是以實境VR來訓練,包含灘岸、城鎮等場景,與重大災情教室不同的是它是單面螢幕,學員手腳及身上需配戴全副感應裝置以及VR眼鏡,你真的槍枝上也有感應裝備,用來模擬小部隊戰鬥三階段,首先是小部隊索敵、接戰,同時傷患產生實施敵火下反擊及自救互救,VR情況中小隊隊員需利用虛擬的掩蔽物與敵交火,同時將傷患移動除敵方火線外,配合高階假人實施戰場急救,槍聲、爆炸聲、模擬戰場的煙霧及假人傷患的斷肢大量失血等,未經訓練的學員有可能就慌了手腳愣在原地,或是怎樣都無法幫傷患止血,甚至是小隊未做好掩護結果全隊都成了待救傷患團滅,不斷的模擬訓練才能在真正情況時熟練反應。


除了戰場上的戰術戰傷救護,訓練場景還包含移到安全地點後的緊急處置,包含與載具單位的聯絡,演練人員的裝載,並配合載具實施後送照護等。整個訓練結束後,會由教官帶領學生於會議室討論並回放訓練之影片。與過往的訓練不同,每個教官都會配備一平板,訓練過程中能由平板隨時控制假人傷患的生理情況,測驗學員的反應,學員的醫療處置是否正確也會藉由假人身上的感測器回傳到平板上並記錄,教官甚至也能控制假人的出血量來模擬無法止血情況,同時將學員的評分即時記錄到系統。在訓後檢討AAR會議時每位學員皆會有一雷達圖呈現其表現數據,用以作為改進的依據。


除了上述模擬教室外,大樓內還有預備撥發的充氣式帳篷,五分鐘的時間便能充起一長約10公尺、寬約5公尺、高約3公尺的野戰醫護帳篷,每個帳篷有三個出入口,可以互相連結,也有通風管道可以外接空調,帳篷內擺設成小型野戰醫院,有檢傷分類區,將運到的傷患以紅黃綠黑,紅色代表重傷、黃色代表中傷、綠色代表輕傷、黑色代表待醫療(或是已經死亡)來區分,其他區域則有輕傷區及重傷區,現行制度只要輕傷還能再戰鬥者,處理完後都會再送回前線,以減少後方醫療體系負擔。


5樓是「危害環境與物質救護模擬訓練系統」,規劃是以核生化防護及清消訓練實作,有相關的裝備供學員試穿及體驗,不過由於經費限制,目前的防護服數量仍不足以讓學員能穿著實際操作訓練,只能輪流快速體驗,有待後續提撥經費來增加。


總結來說,由於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在設計之初軍醫局就考慮到要與實際結合,因此相關的教官大量參與規劃與討論,以求設備規劃符合要求,而不是流於形式的蚊子館,這點由其訓練班隊每週不間斷地排滿可以得知,在軍醫局長蔡建松將軍的要求下,以及陳俊宏教官專業的帶領,國軍戰術戰傷訓練逐漸與國外接軌,新的設備包含不斷改良的個人急救包、四折擔架、太空毯、HPMK主動式加熱毯等也持續配發部隊,不過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採購法要求不能有任何中國相關製品,導致系統原廠的Mac平板不能使用,中科院替換的國內平板常常有訊號連接不上的問題,設備效能大打折扣,加上許多救災設備也有中國製零件而無法採購,等於因噎廢食殊為可惜。好的理念因為體制而大打折扣,也許該重新檢視相關採購政策適用的範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