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從貿易戰到軍備裂解:美國失信、歐洲起勢的軍火產業轉向

從貿易戰到軍備裂解:美國失信、歐洲起勢的軍火產業轉向

圖:法國國防部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23.2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專欄分享】2025年4月2日,在台灣開始清明連假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川普在重返白宮後,宣布重新啟動對中國、墨西哥、越南與歐盟多國的高關稅政策正開始實施,除了對全球國家課徵高額關稅之外,還揚言繼續擴大全球貿易戰爭。台灣之前的台積電赴美投資並未爭取到比較好的待遇,也被威脅課徵32%的關稅,世界各國有像寮國求饒輸誠的,也有像加拿大硬起來跟你對幹;不論如何,此舉立即引發全球市場震盪,道瓊工業指數與全球股價指數暴跌,跌幅是歷史以來前五大,東京與香港證券市場也出現連續性熔斷現象,市場避險情緒激增。這場「關稅大戰」不僅對全球產業供應鏈造成第二次斷裂危機,且將比COVID-19的影響更大,第三次世界經濟大戰已然開始。

與2018年首次貿易戰不同,此次衝突發生於俄烏戰爭膠著、台海與紅海局勢緊繃、全球能源與糧食市場脆弱的多重背景下。軍工產業面臨原物料價格飆升、科技出口限制加劇、供應鏈轉移困難等複合性挑戰。各國政府在經濟衰退與安全焦慮夾擊下,紛紛調整國防戰略與軍備採購政策,尤以歐洲北約成員國的變化最具代表性。

全球貿易戰對軍火市場衝擊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初最新數據指出,全球武器出口在2024年略有回升後,於2025年首季再度陷入下修。主因為美中貿易戰新一輪升級導致高科技零組件(如光學雷達、先進晶片)遭到出口限制,中國則祭出稀土出口限制作為反擊,對歐美與亞洲各主要軍工廠商供應鏈造成嚴重瓶頸,雖然俄烏戰爭在2023到2024年刺激許多國家擴充軍備採購新武器,但在去年底川普上任後,其對烏克蘭展開的武器使用箝制使得歐洲各國對美製武器疑慮大增,紛紛減緩採購甚至退訂美製武器。

雷神(Raytheon)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皆在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中指出,其供應鏈交期普遍延長20%以上。歐洲航太防務集團(Airbus Defence)亦延後交付Typhoon戰機與A330 MRTT加油機數批次。此情勢讓歐洲各國在原本軍備擴張進程中,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包括提高國內產能、與非傳統供應國(如南韓、土耳其)加強合作。

圖片來源:konstruk defence

美國北約脫鉤,歐洲被迫自立

川普在上台後,就一直對歐洲重新施壓要求其分擔更多北約軍費責任,且由於沒有俄羅斯侵略的威脅,對烏克蘭的軍援也是即刻斷炊,並在主導的和談中毫不掩飾的舔俄;此舉雖然被世人不齒,卻也喚醒歐洲重新重視自身的安全,德、法、波、北歐等國也紛紛於2025年春季宣布展開新一輪軍備投資計畫:

  1. 德國方面,原定的1000億歐元國防轉型基金已執行過半,並於2025年第二季通過追加預算200億歐元,強化彈藥儲備、遠程打擊與衛星偵察能量。同時也宣佈與以色列合作採購鐵穹防空系統,用於補齊中層防空缺口。
  2. 波蘭繼續落實其「歐洲最大陸軍」計畫,新增採購200輛韓國K2PL主戰坦克並開始在波蘭本地設廠裝配,進一步建立區域軍工自主鏈,同時開始加強與白俄羅斯邊境的防護設施,鋪設地雷以預防未來的衝突。
  3. 北歐諸國(芬蘭、瑞典、挪威)則以強化北極與波羅的海戰略部署為主,擴編F-35A戰機中隊與無人偵察機聯隊,並投資港口與機場軍事化設施建設:加上之前俄羅斯幽靈艦隊割斷海纜等作為,也紛紛增加對海上的監視力量,同時推動修法改變應對方式。
  4. 法國則推動軍工法案改革,簡化採購流程與提高緊急軍備授權額度,加速”Rafale F5″戰機與下一代核潛艦項目。

經濟壓力下的軍工產業發展

由於面對川普對全球發起的貿易戰爭,由於通膨與歐元疲軟壓縮各國財政空間,歐洲軍火採購趨勢開始轉向「實用性」與「可持續性」,歐洲從原本專研高端裝備逐漸轉型到專注在消耗型資源,尤其是俄烏戰爭開始後,烏克蘭在火砲與彈藥數量上遠落後於俄羅斯,在戰場上顯現出許多不利的一面,雖然西方火砲質量優於俄羅斯,但數量太少卻成為致命傷,因此歐盟2025年第二季將啟動”彈藥快速供應機制”(ARPSM),由德國、捷克與斯洛伐克主導,擴大軍工生產能量,希望能大幅提升155mm砲彈年產能至250萬發。

而在另一方面,在無人載具方面,有鑒於烏克蘭應對戰場上的需求,大力投資自身的無人機產量,從數千到目前的百萬架/年產能,歐盟各國例如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共同開設「無人機模組標準化實驗中心」,統一TB2、Warmate與西方商規無人機模組化標準,加速戰場部署。

圖片來源:法國國防部

歐洲防禦整合的新格局

2025年起,烏克蘭東部前線陷入消耗僵持狀態,由於美國援助瞬間斬斷,導致烏克蘭在庫爾斯克丟盔棄甲,喪失好不容易取來的成果。美國援助烏克蘭大幅縮減,歐洲遂被迫加重支援責任;北約遂於2025年6月通過《前線持久支援計畫》(FSPS),明確設定每月供應烏軍之最低火砲、無人機與醫療資源基準,並由法德英三國主導輪流支援指揮架構。

此同時,歐洲各國開始實施軍工資訊互通平台,強化對俄網戰與假訊息攻擊的抵抗能力,並於波蘭與羅馬尼亞建立聯合演訓中心,以實兵演練「多國混合作戰模組」。2025年的全球經濟危機與地緣風險高度交疊,使軍火市場成為國際政治的延伸場域。歐洲北約國家一方面面對來自美國關稅與安全壓力,一方面又須應對俄羅斯長期軍事威脅,在此雙重挑戰下逐步走向軍備自主化、聯防常態化與生產體系在地化。

未來,歐洲軍火市場不再只是「軍事需求」的反映,更是「戰略定位」的體現。它如何因應美國不確定性領導與俄中擴張主義壓力,將成為國際軍事平衡關鍵。而俄烏戰爭的持續態勢,也將繼續塑造歐洲安全架構的新常態。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