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車特斯拉化,未來主戰車的發展

戰車特斯拉化,未來主戰車的發展

圖:DVIDS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9.4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事專欄】俄烏戰爭、加薩衝突,顛覆了主戰車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冷戰結束30年,當時1970-80年代所設計的T-72/80、M1 Abram、豹二、挑戰者、梅卡瓦等戰車仍是現在世界上裝甲力量的主軸,但這兩年的衝突使得原本設定的使用方式受到極大的挑戰,或許未來的裝甲載具將會越來越特斯拉化。

烏克蘭戰場上,反裝甲武器的普及、精準火箭的發明及無人機的橫行,使得過往的裝甲衝鋒容易成為自殺的攻擊行為,俄羅斯如此,烏克蘭也是如此,以色列加薩走廊的行動,大量的戰損車輛也凸顯戰甲車在現代戰場的劣勢;為了應對新的趨勢,但又要減少新系統的開發成本,因此還是圍繞在以原本的載具主體為基準來去升級,外觀將看起來不脫離原本的型態,履帶、可旋轉的砲塔等都將保留,但將輕型化及系統化。

過往強調厚重的裝甲,能抵擋敵方的砲火攻擊,隨著火砲系統的加強,矛的攻擊力較盾的防禦力有了優勢。因此原本的主戰車往輕戰車靠攏,速度更快、更容易以海運或空運運送。混合動力的引擎降低被敵人發現的機率,同時更多的次系統,包含更強大的監視觀測及反無人機的干擾系統,甚至會將無人機變為標準配備。

蘭德歐洲智庫防務助理主任詹姆斯·布萊克表示:「新的需求及戰場環境意味著要整合能源系統、裝甲、偽裝和其他防護技術、機載感測器、數位戰鬥管理系統和先進火控技術」。「它還意味著人工智慧和自主性,既可以使戰車乘員將更多任務自動化,也可以將載人車輛與無人地面或空中支援系統配對,不再是單一個武器,而是作為一個系統進行戰鬥」。

要達到上述的需求,軟體成為最主要的核心,AI的輔助成為新一代裝甲車輛的核心,開放式架構和可快速升級的數位系統如同特斯拉一樣,軟體升級就能讓原本的裝備有了飛躍的功能。

U.S. Army Reserve Photo by Spc. Jorge Reyes

烏克蘭的戰場顯示過重的戰車在戰場上會降低生存能力,快速移動轉移反而能提高戰車的戰術生存力,因此在韓國的K2戰車以及新一代的AbramsX 上呈現,較輕的戰車能減少油耗,減少後勤的需求,因此混合動力引擎開始出頭,雖然還沒辦法像特斯拉一樣成為純電系統,但已經改變以往軍事裝備的動力設計。

過往極度排斥自動砲塔的美國開始改變想法,以往認為4人是車組成員的最小數量,低於此數將導致一些戰場事務的無法執行,未來會將成員全部乘坐在受到良好保護的車體內,砲塔將以更輕型的自動化砲塔取代,除了可以使用更大口徑的火砲,又可以保護成員的安全,同時原本的裝彈手可以執行其他的任務,新的人工智慧跟電腦輔助可以協助車組執行共多的戰場觀察等功能。

未來的戰車將可能成為地面無人作戰車及支援車輛的指揮與管制中心,如同F-35在空中發揮的功能一樣,負擔的將是網路中心的功能,有如羅馬軍隊中的百夫長、三國時代的將軍一樣,指揮無人載具攻擊衝鋒擊潰敵方的防線,而不是像二次大戰一樣自己擔任衝鋒的角色,俄烏戰爭九百多天以來,俄羅斯損失超過八千台的戰車,烏克蘭成功抵擋了俄羅斯軍隊的裝甲洪流。

台灣採購的M1A2T戰車即將抵台,其實以M60A3來升級或是採購其他較輕型裝甲車可能反而是更經濟的選擇,但為了解決招募上的困境又不得不引進新式的戰車,美國每次的同意軍售都是在台灣已經自立研發成功或是他們需要消化過多的庫存,當美軍自己都裁撤兩個裝甲旅,我們卻被逼迫購買超級昂貴的M1,而不能採購其他更經濟的系統,然後才不斷的要求台灣要提高軍事預算。台灣主政者能斧帶領台灣走出自己的路,鞏固自身的優勢而不被予取予求,困難的挑戰但卻是必須的責任及義務。

U.S. Army Reserve Photo by Spc. Jorge Reyes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