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軍MQ-9接連被擊落,台灣無人機生存戰略調整迫在眉睫

美軍MQ-9接連被擊落,台灣無人機生存戰略調整迫在眉睫

圖:通用原子、DVIDS 文:軍傳媒 Joey

by admin
16.8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自2023年以來至2025年4月為止,葉門胡賽武裝宣稱已經擊落21架美軍的MQ-9「死神」無人偵察機,以每架3000萬美金的價格來算,至今美軍已經損失6億多美金,其中有十幾架是在以色列與哈瑪斯開戰後的紅海危機期間被擊落的,曝露出大型高空無人偵察機在現代戰爭中的缺點。

圖片來源:X帳號 @nicholadrummond

在灰色作戰時期,長航時高空無人機可以在高空進行長時間的慢速飛行,利用其上的偵查及電子設備對大區域面積監視,透過高解析光學、紅外線、合成孔徑雷達(SAR)等多重感測器,有效掌控敵軍兵力部署與動態,提供戰略情報。另外,透過數據鏈的連接,能即時共享監測區域中的目標數據等。

雖然機上也能搭載武器,但為了減輕機身重量達到長航時的要求,攻擊並不是高空無人機的主要功用,其利用機上電子系統收集敵方電子資訊數據、雷達參數等反而是主要,也因此其防衛手段多以做干擾為主,但以胡賽武裝接連擊落美軍MQ-9無人機的現實情況來看,顯然無人機光用電子干擾並無法有效防衛自身。

2024年3月12日,美國五角大廈宣布調整合約,售予台灣美國國防承包商「通用原子航空系統」(General Atomics)製造,價值約2.5億美元(約77億元台幣)的4架MQ-9B「空中衛士」(SkyGuardian)無人偵察機、2座地面控制站(GCS)及相關零備,單價比美國自己購買整整貴了2倍以上。

雖然MQ-9B曾經立下斬首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的紀錄,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中東地區連胡賽武裝都能接連擊落美軍MQ-9無人機,防空能力強上不只一個檔次的解放軍空軍更不要說,台灣必須要有開戰後所有MQ-9B瞬間戰損的打算。

以無人機來說,他其實就是消耗品,無法靠機動能力躲避,只能靠電子干擾避免鎖定,近日烏軍被擊落的F-16,可能是被S-400的40N6飛彈所擊落,其射程達400公里,且導引方式使用專端慣性導航+數據鏈修正,末端用自身主動雷達導引搜尋目標,抗干擾能力強,及便F-16攜帶AN/ALQ-131電戰莢艙仍無反有效反制。換句話說,當台海發生戰爭,該預先設想的,就是怎麼補充戰損的問題。

中科院自製的騰雲無人機一直無法正式服役,顯見有無法解決的技術瓶頸,是否能藉由採購MQ-9B的機會與美國通用原子航空系統(General Atomics)談成技術轉移的合作,達成未來高低配的互補,再損失時還能迅速生產彌補。

而在防止無人機被擊落上,目前只有幾種可行方式:

  1. 降低雷達截面積(RCS)
    • 發展具有低可偵測性(Low Observable, LO)的匿蹤無人機,敵人雷達鎖定不了就無法精確攻擊。
    • 利用雷達吸波塗料、匿蹤外型設計等方式,更進一步降低RCS,使其更難被敵方雷達鎖定。
  2. 提升電子戰對抗能力
    • 搭載電子干擾、自衛式電子防護裝備,增加敵方雷達和防空系統的鎖定難度。
    • 透過主動式干擾及被動式電子欺騙,擾亂敵方導彈的導引系統。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作戰(Manned-Unmanned Teaming, MUM-T)
  3. 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作戰(Manned-Unmanned Teaming, MUM-T)
    • 有人戰機(如F-16V、幻象2000-5)搭配無人機進行偵查打擊協同行動,降低無人機獨自承受的風險。
    • 無人機在高威脅區外執行偵察,有人戰機負責遠程導引精準打擊。
  4. 強化誘餌與電子戰作戰手段
    • 部署大量廉價且低技術的誘餌機,如美軍ADM-160 MALD飛彈型誘餌,同時間出動混淆敵方,主動消耗敵方防空飛彈資源,降低高價值平台損失風險。
    • 利用電子偵察無人機,及時偵測與定位敵方雷達及通訊站,為攻擊任務提供即時目標情報;且由專責電子干擾的無人機或地面、艦載電子戰裝備主動癱瘓敵方防空系統。

胡賽武裝成功擊落大量美軍MQ-9的實際案例,凸顯大型無人機在現代戰場的挑戰與限制,對台灣也頗具警示意義。台灣必須事先預防,透過強化無人機作戰能力與生存效能,降低弱勢,未來戰場環境電子戰是看不見但重要的攻防,且不斷的進化,保持對解放軍防空與電子作戰系統干擾的領先將是台海衝突中台灣要取得優勢的必要方式。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