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俄兩國在敘利亞、南海、台灣海峽皆以極具攻擊性的行動攔截美軍的機艦,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種明顯經過授意的挑釁作為值得關注,對於美國、歐洲的國家其國內朝野政黨來說,兩岸目前兵兇戰危的情勢都了然於胸,針對兩岸戰爭與和平的選項,避免戰爭追求和平是人民普遍的期望;但追求和平不能只有口號,必須採取具體行動,才能真正贏來和平。
吳斯懷委員整理了近期國內外對「和平」的呼籲及論述,希望民眾聽了幾位參選人的論述,自己判斷哪一種論述才能漸進促成兩岸和平,哪些論述只是打嘴炮、喊口號、騙選票。
●賴清德說自己是和平主義者,深知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但要追求真和平,要靠自己的力量及決心;賴清德認為,要交流與談判都很好,只要對等尊嚴,對兩岸人民福祉有幫助,他都樂意參與這些合作計畫。
●郭台銘主張台灣唯有展開大談判,才能理解中國、美國想法,不談判永遠沒有和平的可能「有了和平才有繁榮,有了繁榮經濟才發達,最後是要有清廉政府」他認同賴清德說和平要靠爭取,但不談判、不溝通,就永遠沒有和平可能。
●柯文哲指金門是兩岸交流非對峙之處,他會把金門當成兩岸關係和平試驗區的方向來發展。
●侯友宜說「對戰爭的恐懼永遠趕不走人民對和平的希望」,維持區域穩定追求和平是「我們生命中共同的價值」。若他當選會致力對話交流促避戰。
●蔡英文與全國逾300位高中生面對面論壇,一名高中生提問,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台灣是否有實力相抗衡?蔡英文指出,台海穩定是全球性的問題,各方都有責任共同維護和平的狀態,依全球共識,台海的問題一定要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戰爭不是選項。如何防止衝突和戰爭的發生,這是雙方的共同責任。
●陳建仁說,兩岸和平發展是朝野共同責任,未來希望持續進行對等對話,促進台海和平及繁榮。
●呂秀蓮參加中華全球和平華人聯合會舉辦避戰謀和倡議和平橋線上論壇發言,兩岸既是遠親同時也是近鄰,因此沒有必要陷入類似俄烏戰爭的情況之中,應該要用智慧和本事來防止戰爭爆發。「如果台灣變成戰場,下一步就是變成墳場」,絕不該讓此事發生。
●顧立雄29日表示,對於台海問題,美國採「不講明但不排除介入」戰略模糊,美國於宮古海峽、巴士海峽的前進部署,就是一種嚇阻,這能讓中國大陸不能排除美國會介入的可能性,但也不讓中國大陸有藉口說美國率先改變現狀,因此戰略模糊是很重要的。
●季辛吉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談國際局勢、中美關係及台灣問題。季的談話重點是:一、當前世界在中美競爭下已失序;二、中美競爭的核心無疑主要為台灣問題;三、但台灣問題無解;四、「就中國展現出的力量看,我視中國為潛在危險敵手」;因此,五、他認為「美中有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季辛吉認為台灣問題已「無解」,「除了交給時間,別無它解」。被問到有無可能避免衝突?季的回答是:「歡迎一種能維持現狀多年的方案」,「維持現狀多年」的潛在詞就是一個字:「拖」。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專案主任葛來儀說,中國對台灣是否獨立的認知會是引發主要衝突的唯一因素。何瑞恩表示,「就我認知,美中台三方都在盡可能避戰」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說,避免戰爭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利害相關者與外交官的共同責任,戰火造成慘絕人寰的悲劇,如同正在發生的烏克蘭戰事,所有人都應該竭盡全力避免戰爭發生。避戰不求戰並非懦弱的表現,更不是放棄國防,是所有有智慧領導者的認知,任何鼓吹戰爭,都是讓子孫陷入危險當中。


昨天是諾曼第登陸日,79年前盟軍突破納粹的大西洋防線反攻歐陸,一年後終結納粹政權,二次大戰犧牲多少人換來的和平,依舊沒能消擬彼此的仇恨,反而是新的意識形態在推進新的戰爭,俄烏戰爭戰爭中人命的損失在極權領導者心中是不值一提的,俄羅斯炸毀新卡霍夫卡大壩,大水淹沒下游俄羅斯占領區民眾的家園,加上近日中國學者甚至提出為了統一台灣犧牲一億多人都是可接受的,反正犧牲的不是發起戰爭的人,人命的價值在極權國家是最渺小的。

吳斯懷委員提醒,台灣未來的命運是靠2350萬人共同來決定,民眾不要被選舉語言迷惑了,口號、標語、網路文宣,都不會帶來「和平」,政治人物說什麼不重要,拿出具體行動,讓人民看到,你們下一步要做什麼?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命運自己決定。不是只靠口號喊要和平,和平就會來,不管哪個政黨執政,應該是要去嘗試去解決兩岸多年來的恩怨,而不是一直增加仇恨,期盼兩岸永不起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