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歷年美軍與菲律賓「肩並肩」(Balikatan)聯合演習的壓軸亮點就是實彈擊沉演練(SINKEX,Sinking Exercise);透過真艦目標來驗證「偵測—指管—武器」的擊殺鏈,同時藉由打擊真實艦艇目標,收集包括彈着點、破壞模式、破壞效能、損管設計與環境數據。但是今年Balikatan 40-2025(也就是第40屆)卻發生史無前例的「目標艦先行沉沒」事件,迫使演習主場景臨時調整,卻也意外凸顯多域整合能力的靈活度。
Balikatan 40-2025是在2025年4月21日至5月9日舉行,總共約有14,000名 美菲、以及澳洲部隊參與演習;日本、英國則是派觀察員參與。5月5日MARSTRIKE(Maritime Strike)實彈擊沉演練當天,目標艦BRP Miguel Malvar (PS-19)卻意外在菲律賓三描禮士省聖安東尼奧以西約30海裡處開始大量進水,隨即在早上7:20分左右沈沒。
米格爾·馬爾瓦爾號BRP Miguel Malvar (PS-19)原為1944年下水服役的 USS Brattleboro (PCE(R)-852),是一艘 PCE(R)-848 級救援巡邏護航艦,排水量 914 噸,全長 56 公尺,該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區服役,包括入侵菲律賓期間以及後來在沖繩執行反潛巡邏任務;二次大戰後於 1965年退役並移交給南越海軍。在1975年西貢淪陷後,該船逃往菲律賓,於1977年由菲律賓海軍重新命名為米格爾馬爾瓦爾號,並在199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檢修,包括重新安裝武器和多種感測系統,但因艦體老舊,最終於2021年退役。菲律賓海軍證實,該船在被拖出甲米地市桑利角的最終港口之前,有先進行了整體清潔和準備,確保能安全航行並移除船上如石棉、油污等對生態有毒物質,過程中拖曳速度為2至5節,船隻並未在拖曳過程中受損,而是因為目標區惡劣的海象氣候導致在離MARSTRIKE位置4海浬處進水沉沒。

今年原本預計參與MARSTRIKE的裝備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A-18C/D 大黃蜂戰鬥機和MV-22B 魚鷹戰鬥機,以及菲律賓空軍的FA-50輕型戰鬥機、A-29 超級巨嘴鳥輕型攻擊渦輪螺旋槳飛機和T129 ATAK戰鬥直升機。另外之前菲律賓也證實會發射LIG Nex 1 C-Star反艦飛彈來攻擊目標。
隨著中國對南海主權聲索,一年一度的「肩並肩」聯合演習在美菲合作的背景下變得越來越重要,菲律賓是美國重要的盟友,其地理位置與台灣剛好可以扼住分軍難海的咽喉,菲律賓軍力薄弱,雖然近年努力強化,但其有限的資源難與中國批敵,因此與美國結盟就顯得特別重要。「肩並肩」演習也驗證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海軍-海軍陸戰隊遠徵艦艇攔截系統(NMESIS),該系統是安裝在聯合輕型戰術車輛上的海軍打擊飛彈,由美國空軍 C-130 運輸機利用空運快速將NMESIS部署到巴丹島的作戰位置,能直接扼守呂宋海峽。
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瀕海戰鬥隊中程飛彈連和菲律賓海軍陸戰隊第四海軍陸戰旅,藉由美國陸軍第25作戰航空旅和美國空軍第29戰術空運中隊的空運,將數組NMESIS從北呂宋島運送到巴丹群島的多個島嶼,應證其多域前沿部署的概念外,也演練封鎖解放軍進出第一島鏈的方式。

NMESIS系統是以聯合輕型戰術車輛(JLTV)載具底盤改造的無人版本,也稱為遙控地面部隊遠徵火力(ROGUE-Fires),發射器內備有兩個隨時可發射的海軍打擊飛彈NSM,攻擊距離約185公里,是美國新一代標準的超視距打擊飛彈。NMESIS系統旨在快速部署並能夠在惡劣地區進行高度分散的作戰,使用無人駕駛車輛搭載發射器的組合,海軍陸戰隊小隊能同時操作分散在某個區域周圍的多個發射器,避免被敵方打擊及偵測,又能攻擊一定範圍內的敵方船艦,對於菲律賓這種小島地形國家再方便不過。
台灣新購的岸射魚叉飛彈,已經沒有朝向小型化無人化的方向前進,如此則應該將載具成本降低,有限的預算移到其他更有效之處。未來無人化是趨勢,不對稱作戰的小型分散化也是趨勢,台灣必須加緊腳步跟上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