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科技】繼去年底中國曝公數架新型飛機試飛之後,於日前國外媒體「The War Zone」再度曝光中國GL-6戰車主動防禦系統的測試影片,這一系列的官洩曝光中國新式武器,持續操作中國第一的對外宣傳。
影片中GL-6以RPG-7攜帶式火箭推進榴彈作為來襲威脅,分別從側方及45度斜上方模仿攻頂飛彈的攻擊,並以高速攝影機慢動作回放呈現攔截的過程,最後一段則是模擬快速應對多方向的攻擊。
https://twitter.com/i/status/1889658970434052331
影片中當然會是宣傳好的一面,但魔鬼通常是藏在細節內,有幾個疑點可以分析:
- 影片中GL-6攔截後提早引爆RPG-7,但其金屬噴流仍會觸發向前噴射,比對國外例如以色列的拉斐爾Trophy主動防禦系統也是如此,但Ironfist 主動防禦系統的測試影片就無明顯的噴流出現,因此仍需要視其造成的損傷程度判斷其彈藥引爆時機是否準確能有效攔截,這就牽扯到許多次系統的等級。
- 斜上方攔截慢速畫面中可見來襲威脅其實未瞄準到目標物,因此GL-6的威脅判定是否準確,或是只要在一定範圍內通通攔截,這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攔截彈快速消耗無法及時補充,這就要搭配再裝填系統的運作效率來評估。
- 影片中每個GL-6發射器只有兩個發射裝藥筒,數量尚無法應對同時間大規模來襲威脅,且是由人工控制來襲威脅連續發射,與國外測試電腦連續發射不同,系統反應速率將也是主動防禦系統好壞的判斷依據。
- 測試影片都是使用RPG-7為威脅來源,RPG-7的飛行速率為300公尺/秒以內,現行反戰車飛彈像拖式及標槍飛彈的飛行速度大部分都超過300公尺/秒,因此需有相關的測試才會知道GL-6主動防禦系統是否符合世界主流能攔截主要的威脅。
以上是從影片中可以質疑的部分,但是料敵從寬,我們應假設若台海戰爭,共軍若登陸後其裝甲車上皆配備相關的主動防禦系統,則現行的反裝甲武器是否能有效穿透防禦將之擊毀,相關的接戰準則方式是否也要修正(譬如如何使用紅隼火箭彈有效攻擊),抑或是M1A2T上的120公釐M256滑膛砲發射的翼穩脫殼APFSDS穿甲彈反而才是最佳武器?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甲車在戰場上面對的威脅越來越多樣,針對單一威脅防護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這也導致武器價格不斷攀升。台灣不會因爲中國公布新武器就發抖求饒,反而應該從而審視自身的防禦規劃是否完善,事先內省絕對優於事後被打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