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2024年南海局勢動盪,中國海警(CCG)的存在幾乎無所不在,所有南海的新聞都伴隨著中國海警(CCG),北京意圖利用中國海警在南海的行動,實行「灰色地帶戰略」(Gray Zone Strategy)的運用,並對區域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海警(CCG)近年來在南海的行動模式,已經超越傳統的海上執法範疇,逐漸朝向「準軍事化」發展,具體特徵包括:
- 大規模部署與艦艇軍事化
CCG 配備大量 10,000 噸級以上的艦艇,如 3901 型海警船,甚至比區域內許多國家的驅逐艦還要大。這些艦艇擁有軍艦級火力,例如 76mm 艦炮和速射炮,顯示出高度的武裝化趨勢。
透過「海上民兵」與漁船組成的「三位一體海上力量」(PLA Navy, CCG, Maritime Militia),擴展影響範圍,並透過漁民與海警的活動混淆軍事行動與執法範疇,使對手難以應對。 - 「切香腸」戰略(Salami Slicing Strategy)
採取逐步擴張策略,如頻繁進入菲律賓、西沙、南沙群島周邊海域,以行政執法或保護漁船為由,穩步推進對有爭議水域的控制權。透過常態化巡邏、設立禁漁區、驅離外國船隻、阻止補給等手段,迫使東南亞國家逐漸適應中國的主導地位。 - 與解放軍聯動,提高威懾效果
2023 年 7 月,中國修改《海警法》,授權 CCG 針對「非法入侵中國管轄海域」的船隻採取武力行動。這為 CCG 在南海的強硬執法行為提供法律依據,進一步模糊軍事與執法的界限。在與菲律賓發生海上對峙時,中國海軍(PLAN)經常在後方戒備,形成「前台執法、後台軍事支持」的威懾模式,提高風險門檻。

根據Starboard Maritime Analytics公司的 AIS數據的分析顯示,2024年CCG的巡邏航次就高達1939次,比2023年的1,652船次增加,過去幾年,中國海警在這一地區的巡邏主要集中在監視萬安灘的越南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探勘,如今巡邏範圍已向南擴展,覆蓋了更大的區域,海警船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專屬經濟區的交匯處,例如中國海岸警衛隊5402號等船隻頻繁穿梭於越南南崑山的油氣田以及馬來西亞的深水碳氫化合物探勘項目,甚至因在印尼大陸架進行勘測活動而與印尼執法部門和海軍發生對峙。
其他地方包括與菲律賓在黃岩島附近的巡邏對峙,在馬來西亞盧康尼亞淺灘附近的石油和天然氣活動附近的巡邏北京維持積極在南海主要地點維持日常巡邏,並繼續利用其島嶼基地的接近性和海岸警衛隊艦隊的規模來監視和挑戰九段線內其他聲索方國家的活動。但是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均沒有停止其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跡象,目前只有菲律賓尚未重啟石油鑽探探勘,顯示有可能目前CCG的阻擋能力只能影響菲律賓這缺乏海空軍的國家。
隨著美國重返印太,將重心放在印太與中國的競爭後,中國能否繼續維持九段線的主張,又能否繼續強制執行,2025年將成為世人聚焦的衝突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