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軍中程火力的回歸,堤豐在菲律賓與德國造成的戰略影響

美軍中程火力的回歸,堤豐在菲律賓與德國造成的戰略影響

圖:DVIDS 文:軍傳媒 Joey

by admin
14.8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自從美菲肩並肩軍演後,美軍順勢將演習時部署到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留在當地暫不撤離,引起中國大陸強烈的反彈。美軍陸軍堤豐Typhon中程飛彈發射系統(Mid-Range Capability,MRC)是以車載Mk41垂直發射系統為核心,每套有4具發射箱,裝在40英尺的貨櫃箱內,可發射SM-6飛彈、愛國者三型、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美軍定位是介於陸軍精準打擊飛彈與高超音速長程巡弋飛彈中間的武器。

由於是使用成熟彈種,因此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能快速成軍,直接補上美軍退出《中程飛彈條約》後的陸基中程打擊火力空窗。SM-6飛彈可執行對海與對地精確打擊,能作為長程防空及反艦飛彈使用;至於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具遠程對地精打能力,形成從第一島鏈陸上機動平台投送的長程聯合火力,能同時具備防空反艦反飛彈的多種能力。

部署在菲律賓對中國的實質威脅

美軍將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部署在呂宋島北端,直接壓迫解放軍在巴士海峽的行動,對台灣西南的海空域,對高價值空中及海上目標施壓,解放軍艦隊通過巴士海峽時就直接進入南北兩方的陸基反艦飛彈威脅,同時戰時也能攻擊在巴士海峽的解放軍軍機,對於其在該海域的反潛能力將大幅壓縮,也讓台灣獲美方的潛艦能有更好的生存性。

而對地攻擊方面,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的射程將中國華南腹地納入其攻擊範圍,美軍不用從航空母艦上出動艦載機攻擊,就能將使福建/廣東沿岸重要後勤節點(雷達、彈藥/油料、指揮所與機場)納入陸基精準打擊範圍,除了降低美軍飛機被攔截損失的風險,也增加解放軍對戰爭前線後勤保障的脆弱性,同時美軍的攻擊更難被發現及預測。

U.S. Army photo by Maj. Ian Sandall

美軍從偵搜到打擊的殺傷鏈整合

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採用的都是現有彈種,因此其最大價值不是配備的飛彈射程有多長威力有多大,而是把原本海上與空中的打擊鏈直接搬上岸,與盟軍海空偵搜(P-8A、MQ-9B、商船 AIS / 合法開源情報)與區域 C2 網路結合,縮短「發現-識別-射擊」時間,並以多域(海射/潛射/空射/陸射)飽和攻擊壓垮解放軍海上防空與電子戰能應付的數量,逐漸打造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上將多次主張,以大量攻擊性無人載具搭配精準彈藥,打造「地獄景象」(hellscape)嚇阻中國犯台。而在2025年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演習中,美國陸軍以Typhon/SM-6命中海上目標的實彈射擊驗證,進一步證明其反艦能力。

美軍在第一島鏈南段菲律賓呂宋島加入陸基中程打擊後,直接打臉解放軍一直對外宣稱的已經突破第一島鏈,解放軍若意圖在台海或南海挑起戰爭行為,就必須考慮將面對的後果,過往由於形式的限制及地理環境因素,台灣不具備大量的遠程對地攻擊能力,日本韓國距離中國大陸本土過遠,因此只要做好防空就能阻止對其本土的攻擊,而隨著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的部署將徹底改變這一遊戲規則。

為了因應菲律賓的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解放軍不得不分散港口與油彈補給、加固沿岸C2設施,增強其相對防空能量;海軍艦隊也須擴大海上掩護圈範圍,而反潛能力的削弱也將使解放軍海軍面對更大損失;而為了防止這一情勢發生,解放軍空軍就必須進行對第一島鏈更大強度的的電子壓制及攻擊,除了使攻擊成本上升、可預警徵候增多外,成功機率也必然降低。換言之,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使中國在時間與後勤兩軸同時付出更高代價,使其更無法輕言開戰,中國對此的激烈外交反應,也印證相關部署有打到痛處。

US Army photo by Captain Ryan DeBooy

「單點扼守」升級為「雙面夾擊」

來看北邊的日本,日本已推動地對艦能力強化(升級型地對艦12式飛彈、同時採購艦射戰斧巡弋飛彈),並規劃自2025年起部署陸上長程反艦飛彈。日本若與美軍採菲律賓模式,將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輪駐於日本的西南諸島,則對解放軍艦隊形成以台灣為支點的南北夾擊,除了阻止解放軍航空母艦艦隊穿越第一島鏈,或是專注對其補給船隻的攻擊形成變相的封鎖解放軍航空母艦編隊,任何船隻要經過巴士海峽與宮古海峽都會受到至少兩面的包圍交叉火網攻擊,即便解放軍艦艇再多,也很難承受大量海軍艦艇人員的損失,更不要說其受損沈沒艦隊及漂流人員畫面會在其國內造成何種震撼與後果。

另外對解除解放軍武力犯台前的對台封鎖企圖,南北兩側的反艦飛彈及防空飛彈掩護,能對威脅運補航線的解放軍機艦施壓,削弱封鎖持久力。而根據惡烏戰場的經驗,對於前線後方節點的有效打擊將能有效影響前線的攻擊節奏,尤其是對於較難補充的油料彈藥等。

歐洲戰區的威懾能力

在2024年北約峰會期間,美德就曾發布聯合聲明:「自2026年起,美方將在德國「階段性部署」多域特遣隊的長程火力(包含 SM-6飛彈、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等,濃時未來也將納入高超音速巡弋飛彈,作為走向更持久駐置的過程」。這個聲明代表德國將正式進入「陸基中程武器常態化」的新時代。目前德國類似的武器只有空射金牛座飛彈,且數量據信只有300枚左右,而根據俄烏戰場的經驗,每天互射的長程武器達到數百枚,以此判斷德國擁有的武器儲備遠低於實際的需求,而經過三年的俄烏戰爭,德國也從原本親中親惡逐漸改變,同時開始認真看待可能的俄羅斯侵略威脅,因此若德國自有堤豐或同等級的系統」部署,則北約的終成對地打擊能力將大幅提升,戰略上將從「同盟國空中投射」升級為「歐陸本土可持續中程打擊能力」。

現有北約的忠誠精準武器多以ATACMS為主,搭配空中投射的暴風陰影、金牛座等巡弋飛彈,加上近程的陸基NSM海軍打擊飛彈,俄羅斯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將會被有效封鎖,搭配堤豐系統形成對俄羅斯的戰略壓力,遠程來說讓俄方必須分散S-300/400/500等防空系統,增加其投入其中的經費;而英德研發中,射程可達兩千公里的「遠距精準打擊系統」將彌補目前北約極度缺乏類似遠程火力的窘境。

除了高價的精準遠程飛彈系統外,如今東歐各國師承烏克蘭經驗,紛紛開始研發低成本遠程自殺無人機,而對此俄羅斯狹其戰爭三年的經驗,擴大9M729/「口徑」/伊斯坎德爾-M/K等飛彈的產能外,也建立長程自殺無人機產線因應。

U.S. Army photo by Sgt. Perla Alfaro

神兵利劍退位,節點鐵拳當道

從堤豐的特性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的特徵是機動性,同時利用現有武器裝備快速形成戰力,搭配資料鏈整合,能快速對敵方目標進行攻擊,同時對於來襲攻擊有防禦能力,兼具攻擊與防禦一體,讓敵方更難捉摸

而其攻擊的能力目前也能以長程自殺無人機取代,顯見戰場的環境正在改變,歐陸戰場上的大面積陸地戰爭與印太地區的海島型戰爭不同,原理相同但使用的武器必須對應當地的環境,而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攻擊將是最好的防禦,當可持續性的攻擊火力持續威脅前線後方的補給、指揮節點時,將能造成更有效的傷害與影響。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