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以色列空軍的作戰演進:十二天衝突後的戰術檢討

以色列空軍的作戰演進:十二天衝突後的戰術檢討

圖:以色列國防部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22.1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2025年6月,以色列空軍(Israeli Air Force, IAF)在與伊朗及黎巴嫩真主黨的十二天衝突中,展現了新一代空軍力量的立體作戰模式。這場十二日衝突(又稱中東第六次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對伊朗空軍完全是降維打擊,連世代落差都稱不上,伊朗可說是除了內宣外臉面全失,因此在戰後馬上找中國洽談購買在印巴空戰中一戰成名的殲-10戰機,希望能大幅提升其空軍戰力。

F-35與無人機聯手:以色列空襲新模式

此次衝突的最大亮點,是專為以色列空軍改良的F-35I「威武式」(Adir)匿蹤戰機與大型無人機群的緊密協同。根據以色列國防部於2025年6月22日發布的行動簡報,IAF在前6天內執行了超過430架次固定翼戰機的空襲,其中約30%由F-35I來執行深度突擊和高價值目標打擊。這場衝突中,F-35I最常用的彈藥為GBU-39小直徑炸彈(SDB),利用其低雷達截面與GPS/INS導引,在敘利亞與黎巴嫩境內精確打擊地面指揮所與補給點。

除匿蹤平台外,IAF也運用Hermes 900無人機進行情報、監視、偵察(ISR),並擔任即時火力修正角色。根據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5年中期報告指出,IAF每次空襲前,無人機均持續滯空6-12小時,收集目標動態和電磁訊號,這種模式被稱為「滲透-觀察-突擊」(penetrate-observe-strike)。而由於伊朗防空體系的被壓制和摧毀,因此這種方式在這次戰爭中顯露出極大成效,雖然偶有無人機被擊落,但只換來更精準的清剿。

根據國外《國防新聞》(Defense News)的報導,一名退役IAF空軍軍官指出 F-35I與無人機的配合,將擊殺鏈反應時間縮短到以小時計算,甚至在個別任務上達到以分鐘來計算,從發現目標到實施打擊只要數十分鐘就完成,這樣的快速節奏,令伊朗指揮機構難以持續運作。

雖然預估無人機每小時運作成本超過5,000美元,因此大規模滯空意味著每日近百萬美元的開銷,加劇長期作戰的後勤壓力,但是與獲得的效益以及過往使用有人飛機的成本與風險,無人機使用還是值得的。

壓制火箭雨:成功與瓶頸並存的空優作戰

除了伊朗一直威脅的彈道飛彈洗地攻勢,伊朗代理人對以色列本土的火箭彈攻擊也是潛在的威脅。根據IDF統計,十二天的衝突期間敵對勢力發射火箭彈約5,700枚,單日最高達780枚。雖然鐵穹(Iron Dome)攔截系統成功攔截率維持在90%左右(IDF 6月24日數據),但隨著彈藥消耗快速及部分發射器損毀,飽和攻擊依舊造成部分重要基礎設施與平民傷亡。

IAF主要透過「壓制-獵殺」(suppress-kill chain)戰術試圖削弱火箭彈網絡。行動模式是無人機和衛星偵查、甚至是特戰單位滲透,先行定位彈道飛彈發射車、發射基地與臨時儲藏點,隨後再取得完全空優後,即由F-16I、F-15I或F-35I投放精確彈藥進行摧毀,削弱伊朗戰力並降低後續受到攻擊的數量,以色列空軍公開的戰損影片中也顯示多次成功命中發射架和彈藥庫。

然而與以色列敵對國家或組織早就領教過以色列空軍的厲害,因此高度分散化與地道運輸及地下儲藏已是基本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空襲壓制效果。即便以色列空軍完全取得空優不間斷實施密集打擊,也無法完全消除前線補給能力,這顯示「分散、機動式」儲存及發射能力已成未來戰爭的基本。

電子戰決勝?雷達壓制的戰術進化

據IISS(國際戰略研究所)2025年報告,IAF在衝突頭三天動用至少兩個專責電子戰分隊,主力平台為Gulfstream G550「Eitam」和「Shavit」預警機與電子對抗機。

IAF使用「軟硬兼施」模式壓制敵防空雷達與通訊。Hermes 900無人機掛載電子干擾吊艙,壓制短程防空雷達,並誘發啟動主力雷達。當敵雷達開機時,地面或空中平台立即定位,再由F-16I或F-35I發射AGM-88E AARGM高速反輻射飛彈摧毀雷達陣地。

此種電子—火力聯合作戰被以色列軍方內部稱為「三層獵殺鏈」(Triple Kill Chain)。以色列國防部發言人6月27日表示:「三層鏈在短短72小時內削弱黎巴嫩南部至少70%的雷達覆蓋,令敵軍防空失效。」可見以色列空軍在電子戰方面的進步與成熟但類似的電子戰干擾與反輻射打擊非常依賴目標主動開機,因此對於敵軍的被動式雷達,成功率就會大幅降低,也曝露出未來戰場對啖子站的依賴與缺陷。

後勤與國際壓力:十二天衝突的代價

雖然IAF展現壓倒性空中打擊能力,但根據以色列《Haaretz》報導,衝突期間平均每日出動F-16I、F-35I及無人機約140架次。短時間內高強度運作下,IAF發言人坦承F-16I機隊出現零妥善率降至65%,遠低於平時80%基準,這也是現代西方裝備的短版,系統精密,但持續的運用後需要更新及維修的零件多,妥善率反而下降。

此外,防空飛彈彈藥消耗驚人。IDF統計,十二天內共發射超過1,600枚鐵穹Tamir攔截彈,單顆成本約5萬美元,總花費接近8億美元(不含後勤成本),而這還不包含愛國者及箭式防空飛彈的消耗,因此在大規模衝突時,補充能力與財政壓力將是重大問題。

空中優勢的進化與挑戰

本次十二天衝突,展現了以色列空軍已將匿蹤機、無人機與電子戰融合為高度即時、精確的打擊體系。F-35I與Hermes無人機締造前所未有的「觀察—打擊」循環速度,電子干擾與火力壓制亦提高空襲成功率。然而這些作為仍無法封鎖大規模飛彈的攻勢,而後勤壓力、武器消耗與國際壓力也對以色列形成實質負擔,也是十二天後雙方辯願意和談的原因之一。這場衝突不僅是現代空軍戰力的展示,也是對未來混合作戰挑戰的一次警示。

台灣在未來可能的衝突中,既無法完全取得空優,又要面對總量巨大的短程彈道飛彈、火箭、長城無人機的攻擊,先是以色列已經證實無法完全100%防禦,再加上消耗問題,因此載具的機動性就成為隱性的重點,習慣以商規車輛噴上迷彩漆就算軍規的自欺欺人想法將會面臨考驗,商規底盤載重能力較差,連帶使飛彈發射車過大,導致整體機動性都大幅下降,以伊戰爭驗證「打仗靠後勤」的說法,國軍的思維能否跟得上,從未來的軍購建案就能知曉。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