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六義民墓塚孤立高山數十載,看盡清境春夏秋冬之美

六義民墓塚孤立高山數十載,看盡清境春夏秋冬之美

by admin
9.4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風生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下轄的清境農場,原為南投縣政府自營的霧社牧場,民國五十年二月二十日為安置榮民及滇緬地區回國義民,改稱「台灣見晴榮民農場」,但是見晴有都是晴天的含義,晴天就不會下雨,不下雨山上就會缺水,因此後來於民國五十六年改為「清境農場」。並於民國七十一年轉型發展觀光旅遊,清境國民賓館餘民國七十四年八月三日開幕,八十七年開始青青草原綿羊秀,目前農場有十數名正職及一百多位聘僱人員,總員額約140名,負責管理清境國民賓館及農場,由於人員編制並不多,因此每次風災之後處理場區內的倒樹就會花費許多的時間。

合歡山的名稱由來是日據時代當初討伐泰雅族,一路日軍由埔里往東進攻,一路日均由太魯閣往西進攻,最後在合歡山會師,也代表平定當時原住民的叛亂,因此命名「合歡山」,而武嶺的由來是當時指揮中心就駐紮在武嶺地區,因此後來便將該地命名「武嶺」

當初開闢此路段時,原本只是中橫的補給道路,沒想到後來谷關路斷,如今經過武嶺的道路反而成為主線,而當時喪生的六名榮民就地而葬,數十年過去,無論如何擲交這六位老榮民就是不肯搬遷,因此這六個墓塚就在合歡山上伴隨四季流逝。

過了翠峰管制站後山上都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管轄範圍,唯獨在台14線31.5公里處的這六個墓塚劃分給清境農場負責,每年春秋清境農場都會派員專門前往祭拜及稍事整理,整個墓塚被高山箭竹包覆,背對馬路,因此道路上車來車往,也沒有人知道這邊還有六位先民的墓塚。

現任清境農場場長董紹明剛接任不久,對於清境農場的規劃管理有一定的想法,過往清境農場民眾認知就是賓館跟綿羊,以及在地的農場品,包括混合綠黃奇異果的特殊品種水果,每年秋季收成時都是供不應求,往往不到一週就將所有產量預約完畢,而高山茶葉品質雖佳,但是山上種地有限,因此產量也不多,加上過往義民都已凋零,目前清境農場只剩十多位人員編制管理各項業務,持續營運獲利但確缺少文化的意涵,這也是董場長想改變的地方。

如今的清境在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不作為消極管理下,一下多了一百多間民宿,從翠峰到武嶺更是滿地垃圾,冬季大量遊客為了追雪上山,造成的違停以及垃圾、菸害等亂象大量增加,台灣自豪的高山風景被破壞無遺。國外多有自然風光與藝術結合的範例,譬如英國西南角的海邊懸崖劇場、古堡煙火音樂節等,沒有破壞自然,又能帶動當地觀光。由於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不作為加上就有在地利益勢力的盤根錯節,清境農場希望能比照此模式以自己之力帶動山區觀光正向發展,將文化與自然結合,為這塊土地的振興及永續發展努力。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