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兵力再造與徵兵回歸:歐洲北約國家如何應對俄羅斯威脅

兵力再造與徵兵回歸:歐洲北約國家如何應對俄羅斯威脅

圖:波蘭第一裝甲旅 文:軍傳媒 Kevin

by admin
15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事專欄】今年在荷蘭舉行的北約峰會結束後,在面對俄羅斯的威脅以及美國川普政府的孤立主義情勢下,北約各成員國決定逐漸將國防開支提高到5%,同時正視俄羅斯的威脅,假設在未來的數年間就會與俄羅斯實際展開戰爭;而根據北約秘書處2024年6月公布的年度報告,目前已有23個成員國達到2%GDP國防支出門檻(2014年僅有3國)。

  • 波蘭:4%
  • 芬蘭:2.3%
  • 愛沙尼亞:2.7%
  • 立陶宛:2.6%
  • 英國:2.2%
  • 法國:2.1%
  • 德國:1.6%(計畫2027年達2%)

歷史轉折:從冷戰後裁軍到今日擴軍

冷戰結束後,歐洲大多數國家普遍減少國防預算和兵力。在1990年代,北約的核心成員國如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常備軍規模皆縮減超過30%,並大量依賴志願役和預備役體系。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統計,1990年至2014年間,歐洲的國防支出平均下降近20%,德國的國防開支占GDP的比例最低時僅為1.1%,波蘭則為1.8%。

然而,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事件成為第一次警示。2016年北約華沙峰會決定設立「駐紮戰鬥群」(Enhanced Forward Presence, EFP),在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部署多國混編部隊。儘管如此,徵兵制度仍被視為「冷戰遺物」。隨著2022年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這一認知發生了劇變。俄軍持續投射超過15萬兵力進行高強度戰事,迫使歐洲國家正視志願役兵源不足和動員速度緩慢的問題。

北歐範例:瑞典與芬蘭的全民徵兵回歸

瑞典在2010年廢止了義務役,完全轉型為志願役制度。然而在2017年,面對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加強軍事演習,斯德哥爾摩決定重啟徵兵,並於2018年首批徵召約4,000人。2022年烏克蘭戰爭後,瑞典國防部宣布目標至2025年將徵召規模擴大至8,000至10,000人,並於2024年起投入更高額的訓練預算。根據瑞典政府的國防白皮書,2023年瑞典的國防支出達到GDP的2.0%,幾乎是2014年的兩倍。

芬蘭則從未廢止徵兵,並以「全民國防」理念著稱。每年平均徵召約21,000人(根據芬蘭國防軍2022年年報數據),退伍後大多數人會持續擔任預備役至60歲。2023年,芬蘭正式加入北約,國防開支進一步增至GDP的2.3%,顯示對俄羅斯邊境威脅的高度警覺。

中東歐先鋒:波蘭的快速擴軍與裝備現代化

波蘭在俄烏戰爭中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展現出北約成員國中最積極的姿態之一。根據波蘭國防部2024年發佈的國防白皮書,波蘭已將國防預算增加至GDP的4%,總金額超過300億美元,占比在北約歐洲國家中位居第一。此舉不僅旨在支持烏克蘭,更標誌著波蘭自身軍事能力的加速轉型。

波蘭的擴軍計劃涵蓋多方面:

  1. 1將現役部隊人數從17萬擴增至30萬(包括領土防衛部隊)。
  2. 與南韓簽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軍備採購協議,購入K2坦克、K9自行榴彈砲及FA-50輕型戰機。
  3. 擴大志願兵招募規模,同時恢復對大量預備役人員的訓練。

另外,2023年波蘭通過了《國家防衛法》,簡化志願入伍流程,提高服役津貼,並建立新的徵兵制度。雖然志願役仍是主體,但每年約有三成的新兵需接受短期義務性軍事訓練,被視為「有限徵兵制」。波蘭政府表示,該國計劃在2026年前完成30萬人規模的建軍目標,採取「志願與義務結合」的兵力組成模式。

德國的艱難選擇:社會爭議中的徵兵討論

德國則面臨不同的挑戰,其軍事政策長期維持志願役制度。2011年,時任國防部長古騰貝格廢止義務役,認為大規模地面戰爭不再構成威脅。然而這一決定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受到嚴重質疑。根據德國國防部2023年的調查,64%的受訪者支持恢復某種形式的「國防義務」,但對具體制度設計存在分歧。德國聯邦國防軍總監Breuer上將承認,當前的部隊規模與後備動員能力不足以應對高強度地面衝突。 針對上述問題,德國國防部於2024年提出「兵役復興路線圖」,包括:

  1. 恢復「社會年」制度,讓18-21歲青年可選擇參與軍事或社會服務。
  2. 建立快速動員後備軍團,編制約15萬人。
  3. 將基礎軍事訓練延長至六個月。

儘管如此,兵役改革在德國引發了巨大爭議。《南德意志報》的民調顯示支持與反對幾乎各半,尤其是青年群體對義務役普遍持抵觸態度。此外,還存在勞動市場的擔憂,認為義務役可能加劇專業技術工人短缺。

社會衝擊與兵役改革的挑戰

兵力重塑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涉及到文化及世代的認同。在預備役規模擴增上,波蘭計畫至2026年超過20萬預備役、芬蘭已有90萬可動員人員(含退役預備役)、瑞典則是2025年前達到10萬訓練兵力。

根據《德國之聲》2024年的報導,在18至24歲的受訪者中,超過60%的人認為義務兵役「已成過去」。波蘭的民調也顯示,有45%的青年認為「全民防衛」是必要的,但不希望自己親自參與服役。

以瑞典為例,2023年有1,800家中小企業聯合簽名,反對擴大徵兵的規模,因為「工人短缺的情況已達到危險的程度」。德國工會聯合會則提出了一個兵役補償計劃,以減輕企業的財務壓力。

波蘭國防部承認,擴大軍隊面臨教官不足和訓練設施過度擁擠的困境。2023年,約有35%的新兵未能按時完成基礎訓練,這是由於心理壓力和住宿條件不足所導致的。

結論:重啟兵役的現實與必然

俄烏戰爭改變了歐洲的安全格局,重啟或擴增徵兵制度已成為多數北約國家現實的選擇。無論是芬蘭的全民預備役,波蘭的迅速擴軍,還是德國的兵役辯論,都顯示出地緣政治威脅對軍事文化的深遠影響。但社會接受程度、經濟負擔、教育資源以及民意的差異,都是歐洲各國必須面對的議題。在未來幾年,歐洲的安全將越來越依賴於兵力結構的轉型與集體威懾。這不僅是國防政策的調整,更是對於歐洲民主國家在自由與安全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的一次重大考驗。

對台灣而言,這些案例提供寶貴的對照。面對日益嚴峻的區域安全挑戰,僅有技術裝備更新並不足夠,如何建立能快速動員、持續作戰的全民防衛體系,將是國防政策的重大課題。台灣於2024年起恢復一年期義務役,但後備戰力與戰時動員仍受多項限制。根據國防部2024國防報告書,台灣常備兵力約18.8萬人,後備動員編制約210萬人。日前陸軍206旅實行全旅後備動員,根據國防部對外的說法,後備部隊只要一週就能形成戰力,台灣近年也開始推動全民國防教育和後備改革,但社會觀感仍以「服完兵役即脫離軍事責任」為主流,要與芬蘭、瑞典、以色列等的「全民防衛」仍有一段差距,除了裝備更新之外,如何建立能快速動員、持續作戰的全民防衛體系,將是國防政策的重大課題。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