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柵欄裝甲首度曝光

台灣柵欄裝甲首度曝光

圖:烏克蘭國防部、X帳號@Militarylandnet、@sambendett、@T_90AK、@TheDeadDistrict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19.2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12月初國防部長視察南部測考中心的無人機訓練單位,軍聞社的照片意外曝光一輛戰車裝有格柵裝甲的照片,終於應證了陸軍針對未來戰場上無人機的威脅做出改變,本來是好事一件,但照片曝光後仍被罵翻,陸軍做表面功夫的思維再度被大眾批評,但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先分析為什麼會有批評的聲浪,我們從無人機戰場的使用開始說明。小型商用無人機最早被改裝用來攜帶炸彈垂直投擲,攻擊戰車頂部裝甲最薄弱的地方,因此最早的柵欄裝甲頂棚是防護上方,且面積要足夠遮蓋車體本身(或至少涵蓋砲塔上方及引擎上方),隨著無人機的進化,FPV取代投擲式攻擊,自殺無人機的威脅一下變成來自四面八方,更進一步的是將RPG的縱列反裝甲彈頭裝在無人機上,平均可貫穿500公釐軋壓均質裝甲的威力在烏克蘭戰場上大殺四方,缺乏足夠反戰車武器的烏軍剛好使用無人機適時抵消了俄羅斯的裝甲數量優勢,其摧毀戰車的效率甚至開始有戰車無用論的說法產生。

而作為被獵殺一方的俄羅斯裝甲部隊,發現原本安裝的附加反應裝甲無法抵擋可以鑽縫的無人機後,從一開始就地取材的木頭鐵片增加裝甲之外,後來有系列的在所有裝甲車上增加格狀裝甲,最後發展出全包覆的烏龜戰車,整台戰車以高聳的格狀裝甲包覆,只露出砲口,有如古代的衝車外面包覆一層鐵皮一樣。

過往隔柵裝甲之所以能保護裝甲車,主要是用於提早引爆來襲砲彈炸藥,增加原本裝甲的抵抗力,以空間換取裝甲的概念,這概念在面對新一代的高爆反坦克(HEAT, High-Explosive Anti-Tank)彈頭或反裝甲縱列彈頭(Tandem Warhead)一樣有效,只是需要更大的距離來減輕金屬噴流或煮彈頭的穿甲能力,這就是取捨。俄烏戰場上交戰雙方都有在裝甲車上安裝隔柵裝甲,但因為受威脅的程度不同,明顯俄軍就偏向裝好裝滿,烏軍則是重點包覆,像其接收的M1戰車就是炮塔頂端跟引擎部分有。

不管是哪一種需求,陸軍公布的照片顯示其都不符合抵抗相關威脅的需求,這只是給無人機飛首練習的目標車輛?還是未來國軍擬採用的防護方式?不論是哪個目的,其實兩者大可合而為一,訓練飛手尋找弱點,同時應證自身設計能否抵擋攻擊,這才是有效率之道,這張照片的出現代表仍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

國軍的慣例是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講,什麼都是機密不能公布,根據目前陸軍的私下回覆,其只是校準部用來測試的樣車,主要是評估用,因此在正式公佈之前我們大可不必吹毛求疵;烏克蘭是用士兵鮮血生命換取經驗教訓,柵欄裝甲是現在趨勢,面對潛在對手又是無人機大國的威脅,勢必要提早準備,台灣是鐵工廠發達國家,持開放態度也許能吸收有創意的民間經驗,例如軍方提供尺寸需求讓民間自行投標設計概念,都是少許金錢就可以獲得很大收穫的方法,開放的態度才會是改進的動力。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