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版滯空彈藥亮相 不對稱戰力精準攻擊

台版滯空彈藥亮相 不對稱戰力精準攻擊

圖:軍傳媒、AeroVironment 文:軍傳媒 Giovan、實習記者 劉昱宏

by admin
7.9K 瀏覽次數views

中科院於昨日對外展示了院內研發的數款無人機,偵蒐型包含騰雲無人機、戰術近程無人機、銳鳶1、2型無人機、紅雀2、3型無人機,攻擊型則包含劍翔反輻射攻擊無人機、衛星導影及影像導引攻擊無人機,以及類似美製彈簧刀Switchblade 300的台版滯空彈藥無人機。

第一次公開展示的小型攻擊無人機,也就是俗稱的滯空彈藥,其構型類似於美製彈簧刀無人機,但中科院航空所所長齊立平表示,此款機型全部為國內自行研發和製作,中科院對此機型的精確參數保密到家,並未向媒體揭露,只提供導控距離大於10公里、滯空時間大於15分鐘,搭載EO/IR偵蒐系統識別目標,此機配備高爆彈藥,主要攻擊無裝甲的車輛及人物等目標,依照上面的數據,不論構型、飛行時間與距離都與美製彈簧刀Switchblade 300差不多,大小及發射筒發射方式都類似,彈頭部位相信應該與Switchblade 300的540g差不多。依照烏克蘭戰場的使用情形,Switchblade 300彈頭太小,只能對人員或油罐車、補給卡車等造成傷害,10公里的距離要攻擊到干擾車或雷達車的機率不高,因此較少看到俄烏戰場真實攻擊影片流出,不過小巧的身形方便攜帶的優點,被烏克蘭的特種部隊大量使用,當作小型精準飛彈攻擊戰線後方的烏東民兵或對烏軍有威脅的人員或車輛裝備等輕型目標,可精準殺傷同時減少對平民的傷害。

此外這次公布紅雀3型比起2型多了2具多軸馬達,可進行垂直起降作業,設計類似於美國魚鷹機的旋翼設計,而導控距離從2型的10公里以上增加為30公里以上,機動性及飛行距離隨之變高。俄烏戰場上這種中型的偵查無人機反而造成大量的破壞力,雙方利用類似的無人機偵查敵軍的裝甲小隊、補給點、戰線後方的火砲陣地,並引導己方的火砲或是自殺無人機前往攻擊摧毀,因此紅雀無人機若性能符合且與軍方的火力支援結成有效的殺傷鏈,加上國產自製性價比高的優勢,若有對抗電子干擾能力的話,對局部地區相信可以產生戰術的優勢。

另外亮相的銳鳶2型無人機,外型更加具有流線感,並且能結合人工智慧提升偵蒐能力,也保留未來擴充衛星導控設備的空間,滯空時間約16小時,與土耳其的TB2相似,中科院也將操作銳鳶1型部隊所提供的建議和操作經驗納入銳鳶3型的研發;中科院航空所所長齊立平指出,未來中科院將朝偵打一體、即偵即打、大型戰略無人機等方向進行研發。

另外中科院在攻擊型無人機(也就是類似日前俄羅斯用來攻擊烏克蘭的伊朗見證者-136自殺無人機)的研發,今天展示除了車載式劍翔反輻射無人機之外(黃色機頭為攻擊型,白色機頭為延長飛行時間的誘標型)所衍生而來,又分為衛星定位與目標影像辨識兩款,顧名思義可預先設好敵方固定目標的定位,戰時直接發射經衛星引導,不過這種方式仍需要GPS訊號不被干擾;另一種就是影像識別,可經由預先設定或影像傳輸辨識;中科院航空所所長齊立平強調,中科院正開發攻擊型無人機群飛計畫,初步已具備相關功能,相關介接整合不是問題;群飛加誘標的攻擊型無人機相信會造成敵方防空系統大量的負擔,若能自主開發成功將值得鼓勵。

中科院院長張忠誠指出,中科院與民間產業結合打造「無人機國家隊」,推動「軍用軍規」、「軍用商規」兩大類無人機,「軍用商規」部分未來約會有80%技術釋商給民間,但資安部分設備及技術仍由中科院整合。

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爆發衝突以來,到已經打了一年的俄烏戰爭,戰場上除了以往傳統有人的載具外,一些新式的無人武器正在成為新型態的戰爭模式,隨著科技發展,無人機的軍事化日益成熟,漸漸成為戰場上的主角,做為可替代性、不對稱作戰、大量生產及經濟性等等優勢,它將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項目。鑒於無人機在未來軍事上的趨勢與重要性,在嘉義成立亞洲無人機產業研發基地,藉此統整全國產業技術及研發能量,期能建立制度、規範、統整國內各廠商,建立起無人機的國防供應鏈,藉此向國人展現無人機發展的願景。

美軍兩款彈簧刀滯空彈藥性能數據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