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同心協力,才能有效制裁俄羅斯戰爭機器

同心協力,才能有效制裁俄羅斯戰爭機器

圖:烏克蘭國防部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17.6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事專欄】自俄羅斯2022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西方最先採取且最持久的反制是制裁,不管是經濟層面金融層面或是想辦法阻斷其從國外獲取關鍵零件並擴大核心武器生產能力。3年來這種制裁真的起到效用,減緩或限制俄羅斯的戰爭機器了嗎?以目前來看,俄羅斯持續在提高某些關鍵軍事能力的技術先進程度方面取得進展,並透過印度、中國輸出石油及天然氣維持外匯收入,並透過伊朗輸入自殺無人機,透過北韓補充消耗的人力,而這對國際社會試圖削弱其戰爭機器構成了重大挑戰。

自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事件以來,烏克蘭的國際盟友不斷努力透過制裁俄羅斯國防工業相關的個人和實體,試圖阻止其在國際市場上秘密採購軍事零部件。然而這些努力的成果有限,俄羅斯在2022年2月24日仍能有效維持其軍事能力進行全面入侵烏克蘭。

過往俄羅斯高度依賴從國外(尤其是北約成員國)採購其武器所需的原料、工具機和零部件,而北約也高度依賴俄羅斯提供的天然氣度過寒冷的冬天,2014年之後北約並未認真看待俄羅斯的野心,綏靖主義的心態認為只要有了克里米亞俄羅斯就會滿足,跟二次大戰時犧牲波蘭一樣;未能阻止俄羅斯獲得這些關鍵物資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各國政府行動的被動性:在阻止俄羅斯採購網絡運作方面,國際社會普遍採取過於被動的策略,缺乏主動進攻的意圖與行動。這導致相關努力的進展緩慢,未能快速應對俄羅斯的採購行動。
  2. 數據共享與協調的挑戰:儘管各國政府試圖在高層次進行合作,但由於跨越多個執法實體與私營部門之間的時間敏感數據共享面臨困難,進一步擴大了干擾俄羅斯採購行動的能力限制。此外,負責執行制裁的機構未能有效共享目標數據,進一步延緩了行動的效率。
  3. 干預措施的低效率:各國政府在批准具影響力的幹預措施時過於緩慢,且一些官員與決策者對相關措施效果的預期過高且不切實際。這使得現有努力無法立竿見影地削弱俄羅斯武器在前線的部署,但可能在長期內降低系統可靠性、減少產量或增加成本,進一步迫使俄羅斯軍方做出艱難的平衡決策。

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國際社會必須加強協作,特別是在情報與資源的整合方面。各國應成立一個情報整合中心,以確保對打擊俄羅斯國防工業目標有共同的認知及目的,並結合公開資料與解密數據進行綜合分析。這一情報整合中心的核心目標應是找出俄羅斯國防生產的關鍵瓶頸,並據此制定破壞、制裁策略,同時協調執法行動的順序與優先級,最大化對俄羅斯軍工體系的破壞。

此外,國際盟友應建立一套非機密的同步協調網路,使得參與國能同步其秘密行動,進一步擴大影響範圍。這樣的共享機制能有效避免國際盟友之間的行動衝突,並提升干擾行動的整體效率。另外為了精準削弱俄羅斯的國防生產能力,應系統化地分析其武器製造的關鍵類別,逐步打擊供應、生產與分配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從而導致延誤、短缺與能力損失。這些目標類別包括:

  • 人員:如採購代理、物流人員、金融支持者、律師、工程師與技術人員。
  • 工具:包括工具機、備件與相關軟體等製造硬體。
  • 原料與材料:如硝化纖維、微電子元件、高階晶片、稀有金屬、纖維與燃料。
  • 其他:涉及收入來源、物流網絡、公司結構、保險機制與倉儲設施。

通過這樣的系統性打擊策略,國際社會可以有效阻礙俄羅斯國防生產的運作,進一步削弱其持續進行侵略戰爭的能力,為全球安全與區域穩定做出貢獻。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