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內新聞】國求中心全名空軍飛行訓練指揮部國軍空勤人員求生訓練中心,原本隸屬空軍官校轄下的飛行訓練指揮部,於去年12月與空軍官校分離,跟台東志航基地合併成獨立的空軍飛行訓練指揮部,旗下八個組(基本組、戰鬥組、模訓組、教訓組、個裝室、國求中心、合約管理科、空運組。
五十多年前美軍協助國軍成立求生班,後來改制叫空軍求生組,初期是以空軍為主,有多的訓練能量才開放代訓友軍,由於當時陸軍海軍的飛行員沒那麼多,航空器也沒那麼多;但是早期的訓練是以噴射機水下逃生及落海求生,對於慢速機的訓練其實是不合乎其航空器,因此民國94年開始起案,收集國外相關設備資料,同時規劃提出國內的需求及最合適的裝備。初期也曾找過中科院合作,但是光棄艙系統,國內並沒有相關的專業,且訓練的都是高價值人員,最後評估採用國外成熟的系統,提出規劃成立完整的訓練中心,但直到民國97年海軍兩架S-70失事後,於民國98年年1月1日才擴編,成立國求中心,才將所有國軍飛行機種飛行人員建冊管制,每三年需複訊一次。



定翼機由於速度快,即便慢速定翼機開艙門的速度也是不低,因此定翼機訓練只有水面迫降逃生、慢速下沉器艙逃生、水中棄艙逃生。但是璇翼機就有空中懸浮逃生、水面慢速下沉逃生、水中棄艙逃生,由於直升機的發動機在艙頂,因此有很大的機率入水後翻轉,這也是為什麼要練習水下翻轉棄艙逃生的原因。
國求中心早期的訓練泳池是露天的,因此會有冬冷夏熱的問題,且也無法真正模擬不同的光線氣候,直到民國105年才落成改成室內泳池。搭配窗戶可連動關閉不透光,模擬夜間環境光線,搭配造浪造閃電,這才完整建立求生訓練的能量。
國求中心的訓練除了基本的傘具釋放落水、傘具拖曳釋放、水上吊掛等訓練外,最主要的還是水下翻轉棄艙逃生。主要是將1:1大小模擬的直昇機座艙(包含駕駛及後艙),以天車吊掛到空中後下沈至水中,同時將模擬機艙翻轉180度,藉此訓練人員在顛倒的情況下逃生,且搭配環境調整等系統模擬真實的環境,譬如夜間風雨大浪落水,由時通常失事時都是搭配天候惡劣情況,因此更能模擬體驗真實環境。
國外許多只有程序模擬,國求中心則是包含了情境模擬,唯一沒法仿真的只有不是海水,但是艙間的大小都是仿真的,且新型的造浪球不但聲音小、能夠反覆使用、也能調整造浪的大小,當初也成立小組評估造浪板、造浪球、倒水系統等,最後還是以造浪球最符合需要。



由於人眼看得到物體是靠空氣的介質跟光譜的折射,因此沒有蛙鏡情況下水中只看得到光源,大部分靠觸覺來導引,因此夜間墜機落水周圍全暗時的恐懼感跟白天光線充足時是完全不同,由於每人隨身攜帶的呼吸器氣瓶大概只能提供20-30口氣,只是短暫提供脫離機體用,有呼吸就會比較穩定找到艙門脫出,最重要的還是讓人員熟悉脫離求生程序。
國求中心的郭秉寬教官表示,基本的SOP是第一要件先建立呼吸,降低恐慌,然後找到固定參考點(起飛前就要確認,同時不能以會掉落的滅火器為參考點),之後維持與機艙翻滾的方向相同來逃離(譬如飛機倒立,離開座椅後不要扶正仍維持倒立,此時對空間較不會錯亂更能快速找到艙門),出機艙後拉開求生衣上浮,以過往的經驗來說,越是對自己能力有信心的學員,反而在夜間出艙會過於相信自身能力造成混亂,按照程序一步步執行者反而都能較快脫離。
國球中心的教官基本一定要有救生員執照、潛水員執照、以及EMT1證照,這是最基本的,然後才加上操控天車的證照,最後才是受國外教官培訓的種子教官證照,這樣一輪下來至少2-3年跑不掉才能完整訓練出一個種子教官。至於教官團隊每年除了基本的複訓測驗外,都會自主做一個精進訓練,譬如去海邊或山上做一些術科的驗證,或是申請參訪實際飛機去驗證教學與實際裝備是否有落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