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於昨日邀請媒體至南投岳崗營區參訪105公厘輪型戰車,由於台灣多山的環境,從2007年的黑熊計畫開始,就有將105公釐戰車砲裝在雲豹裝甲車上的打算,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直到2017年才啟動編列7.78億預算的獵豹專案重新設計兩輛原型車,原本預計採購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採購兩門美軍M1128相同的M68A2 105公釐戰車砲,搭配M426翼穩脫殼穿甲彈可以在2公里外擊穿500公釐的均質裝甲,低膛壓的後座力比M68A1低了70%,但當時中科院只想逆向仿製導致談判破裂,最後只能採全新M68A1砲管並重新研製制退系統,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終於開花結果。目前世界上較知名的裝甲車搭載戰車砲的有:
食人魚Piranha裝甲車
- 是由瑞士瑞士摩瓦哥公司(MOWAG)所設計製造,其有4×4、6×6、8×8和10×10版本 ,車型有一般型、人員運輸、偵查、火力支援(迫擊砲)、反裝甲飛彈車、指揮、裝甲救護、觀測偵蒐以及戰場修護型,美軍的史崔克裝甲車也是源自於食人魚三代改良而來,其上可加裝20公釐、35公釐快砲、90公釐戰車砲、反戰車飛彈等,五代是由英國通用動力公司和Mowag開發,丹麥採購的是與Skyranger系統整合,作為陸地機動防空系統。
- 長:8公尺、寬3公尺、高2.34公尺、重30噸,可以C-130搭載,功率/重量約20 馬力/噸,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航程550公里,不掛附加裝甲可抵抗14.5公釐穿甲彈。
半人馬座Centauro B1
- 是義大利設計的一款105公釐砲輪式裝甲車,設計之初就特別重視反裝甲,由CIO聯合廠商協會設計生產,Iveco Fiate公司負責外殼和動力系統,Oto Melara公司負責砲塔和武器。半人馬Centauro Ⅱ火力更強的120公釐戰車砲,同時採用與義大利Ariete戰車相同的Galileo Avionica TURMS火控系統,
- 長:7.85公尺、寬3公尺、高2.73公尺、重25噸,功率/重量比約21.3 馬力/噸,最大速度110公里/小時,航程800公里,不掛附加裝甲可抵抗14.5公釐穿甲彈。
日本16式機動戰鬥車
- 由於受到戰車預算消減,但又需要有機動打擊裝甲力量,因此日本以現有的105公釐戰車砲,防護標準採與半人馬座相同,為了盡量符合法規因此
- 長:8.45公尺、寬3公尺、高2.87公尺、重26噸,功率/重量比約21.9 馬力/噸,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時,航程400公里。
M1128機動火砲系統Mobile Gun System, MGS
- 也就是美軍史崔克裝甲車加上105公釐M68A1E4戰車砲,比較特別的是M1128 MGS並不是搭載砲塔,而是採用遙控武器站設計,因此成員人數只要3名便可;



輪型戰車的優點
由於當今世界上主流是機動防禦,以機動攻擊取代防禦固守,較低的建造和維護成本、可用空運的機動性,搭配可以擊穿兩棲戰車、登陸戰車或第三代戰車的大火力化,同時由於動力艙前置的設計,使得後方車體空間大,可彈性發展出不同用途的車輛,減輕後勤的負擔,雖然輪型戰車和履帶戰車相比接地面積較小、為了在輪胎這種軟物質上承擔車體重量導致穩定性很差,較輕的車體射擊穩定性是一種嚴苛的課題挑戰,尤其是在越野崎嶇地面。

國造甲車能力大躍進
這次國造105公厘輪型戰車其實具有指標的意義,車身長7.5公尺、寬2.8公尺、高3.3公尺,由於當時陸軍要求是身高180公分的人也能自由進出,因此車體的設計自然就比較高,再加上砲塔後比世界上主流的105公厘輪型戰車都還要高,在重心控制上面就更具挑戰。經過多年研發,已經能將主砲後座力由60噸降低至20噸,且經過各種角度的射擊測試,連最嚴苛的側30度斜坡高仰角射擊都成功通過,國造甲車算是邁入新的階段。
目前研發完成的D2樣車採用8缸獨立液氣懸吊,ABS碟煞系統,前六輪轉向以及全輪傳動,並沒辦法像日本16式一樣依據狀況調整成後四輪傳動,而副車架的設計則讓維修及零件更換較為容易。不外掛裝甲滿搭載砲彈人員的情況下重量為28.5噸,可防護7.62口徑機槍穿甲彈的射擊,若加上附加裝甲則正面可防禦30公厘機砲側邊可防禦12.7公厘機槍,但是附加裝甲並沒有快扣的設計,整車掛載附加裝甲至少需要2小時的時間,且車重就來到接近32噸,對於600匹馬力的引擎來說功率/重量比就降至19,低於世界上的平均。


軍備局目前在105公厘戰車砲的製作上已經完全可以勝任,昨日一併展示的還有新研發的XTC112式人員殺傷彈,能在車前製造120公尺寬300公尺長的錐形人員殺傷區域,通常會以2:6:8的比例搭配錐形彈藥穿甲彈及翼穩脫殼穿甲彈搭載,105公釐戰車砲雖然威力較國外主流120公釐戰車砲威力較小,甚至今年的歐洲防務展已經出現140公釐戰車砲,但對付解放軍的兩棲戰車或輕戰車仍綽綽有餘,且其高爆彈藥在支援步兵上反而比120公釐戰車砲更有效率。
砲塔的整合是由中科院負責,除了射手觀瞄系統外,遙控槍塔上還有一組車長觀瞄系統,且具備與M1A2一樣的獵殲模式,車長以車長觀瞄系統鎖定A目標後,在射手利用射手觀瞄系統與其接戰的同時,車長利用車長觀瞄系統已經在尋找下一個目標,大幅提高索敵及接戰的效率。且兩個觀瞄系統都具備全天候的CCD、熱顯像儀及雷射測距儀,能在2500公尺的距離辨識目標。在防禦方面目前砲塔有雷射預警系統,且與煙霧彈連結,在偵測到雷射鎖定時能自動發射煙霧彈干擾,未來也都留有加裝其他主被動防禦系統的餘裕。

研發雖完成,正式採購仍視軍種需求
在昨日公布D2原型車之後,代表D2已經完成研發,目前軍備局已經開始下一代D3的研發作業,整體方向會先朝降低車身高度為主。台灣在輪型甲車研發上近年逐漸取得成果,對於戰時的妥善率及後勤補給維修以及生產補充損失能力上有極大的幫助;不過可惜的是並未見到任何針對無人機的防護裝備出現,無論如何軍備局以動態呈現破除外界謠言,同時展現國造甲車研發實力,值得鼓勵肯定與支持,台灣人的聰明才智不輸世界,受限於國力經費及市場大小及可取得的裝備,能有今日的成果實屬不易,期望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