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從軍我驕傲】座落於桃園的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狹窄的校門口並無特別氣派,進入後卻是另有空間,除了校地廣大外,其特殊的校區內有眷村的環境,是目前少有的組合,偶爾可在校園看到坐在電動車上經過的老先生,配合四周良好的環景與空氣,感覺眷村居民能在這環境是幸福的。
理工學院環資系成立於民國95年,係因應軍事行動對於戰場環境情報資訊與防護工程之需求而成立,整合了原中正理工學院「軍事工程學系」、「測繪工程學系」、「應用物理學系氣象組」等三個學系之師資與教育研究資源,專責在培養具備相關專長之學士、碩士與博士。
目前就讀於環資系四年級的余婉榕,來自高雄左營,不過完全沒有人從軍,自己算是第一個。家裡是三代同堂,父親與姊姊都是獸醫,雖然家境算小康,但由於父親要負擔家中六口全部的經濟來源,因此為了減低家中負擔,自小就決定以軍警校為目標,本身對理工方面有興趣,自然就以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為第一志願。

環資系學習內容
環資系其實就是民間大學的土木系,學習內容主要包括結構學、土壤力學、基礎工程、力學分析、材料特性、水電配置、營建管理、採購法等,同時系上又分為「軍事工程組」、「大氣科學組」與「空間科學組」三個組,軍事工程組主要學習的領域為營建管理、結構工程 、大地工程,大氣科學組為軍事氣象、數值預報、氣象遙測,空間科學組為地圖編印、大地測量、航測及遙測。
以余婉榕就讀的軍事工程組為例,從大二開始就會接觸工程力學、電腦製圖及工程材料實驗等課程,大三開始要修鋼筋混凝土、基礎工程及營建工程管理,此外,三年級開始各組的學生會在指導老師的教導下完成各組的專題實作,大四則有軍事防護工程及採購法等課程。
其中的「軍事防護工程」這堂課針對結構物受到炸彈爆炸的應力衝擊會如何產生破壞做探討,從而學習其發生的各種效應及防護原則,爲各式建築的防護性做改良研究建議,這就是國防大學環資系的特殊學習內容,也是一般民間大學學不到的特殊知識,主要都是以電腦軟體模擬情況來進行。
大二時會有許多實驗課,包括向工程材料實驗、土壤力學實驗等,由於需要事先準備一定顆粒大小的土壤,因此每次同學備土完都是全身髒兮兮;大三到大四會有專題實作課程,余婉榕的專題是以手持式掃瞄器RTK進行邊坡災害分析。而除了通識課程、文學課程、倫理課程及軍事課程,系上學生也要學習運用數學、力學及工程的專業能力分析並解釋各種實驗數據,執行實務上遇到的各種問題。
國軍要往現代化進步,除了資訊、電子電機等新式科技發展,基本土木結構的改進,對於新式武器存放倉庫、戰機機堡、指揮所等基本建築結構防護的增強也是要同步提升,現代武器精準度提高威力增加,如何做有效益的防護就成為改進的重點。

日常生活
余婉榕除了課業上的學習,本身也是軍樂隊的一員,演奏的樂器是中音薩克斯風(Alto Saxophone),一開始加入是完全沒有音樂基礎,連簡譜都不會,還需要標上注音符號,剛開始連聲音都很難吹出來,也是靠學長姊及同學熱心的教導,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多練習,因此早自習跟晚自習都必須要額外付出時間,一直到大二才能順利演奏。最初加入軍樂隊是想說不用基本教練以及有榮譽假可以放,不過同學基本教練的時間軍樂隊也是在旁邊練習吹奏,因此不會比較輕鬆,但有參加像嘉義管樂節、全國音樂比賽等。
畢業後發展
軍事工程組的學生畢業後主要擔任工程官、工兵領導幹部、採購官;大氣科學組的學生主要擔任氣象官、預報長;空間科學組的學生主要擔任測量工程官、影像判讀官、營產官。在服役期間可參與許多證照考試,如土木技師、氣象預報證照、測量技師,未來的發展非常豐富。等於剛畢業時因為任軍職會有工作上的保證,且可以逐漸考取未來軍民通用的許多證照,退伍後也不怕沒有工作可以銜接,若有考到技師執照在民間產業界也有不錯的收入,是一個穩健踏實的管道。
大四的余婉榕抽到的軍種是空軍,未來就會擔任土木工程官,未來空軍相關的基建標案等都會需要土木工程官提供專業建議,在服役的十年期限之間,余婉榕希望能多考取相關證照,未來不論是要繼續服役或是退伍,能與民間工作順利銜接。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境及資訊工程學系是國內唯一以戰場環境資訊及軍事防護工程科技為教學研究重點之學系,結合陸地與海洋測量、大氣及海洋之觀測與氣象預報、軍事工程營建與管理及相關研究發展等實務,為國軍培養相關專長領域及災害防救所需之國防科技專業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