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在中東衝突持續的背景下,日前哈馬斯暫時與以色列達成停火決議,然而不同國家在巴勒斯坦建國問題上立場迥異,部分歐洲、亞洲、拉美與非洲國家積極支持巴勒斯坦建國,而以色列則堅持對加薩採取毀滅性行動,並不斷削弱巴勒斯坦的建國可行性,這背後反映的,是歷史、國際法、地緣政治與安全思維的深層矛盾。

各國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原因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大量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阿拉伯世界將此視為殖民遺毒與民族不公的象徵,而非洲、拉美許多後殖民國家也以「反殖民」框架來理解巴勒斯坦問題,因此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就成為展現反霸權、反壓迫的道義立場。
依照聯合國安理會第 242、338 號決議,以及《奧斯陸協議》,都以「兩國方案」為核心,因此承認巴勒斯坦建國,被視為維護國際法與多邊秩序的必要舉措,而傳統回教大國如伊朗、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也利用巴勒斯坦議題爭奪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第三世界國家則藉聲援巴勒斯坦展現與弱勢民族的團結,成為反制西方霸權的象徵。甚至歐洲部分國家如西班牙、愛爾蘭、挪威等,則希望以承認巴勒斯坦來增強在中東的外交影響力,並與美國主導的以色列政策拉開距離。
另外多數國家認為若巴勒斯坦長期無法建國,將助長極端組織的發展,危害能源供應與航運安全。支持建國,既是人道選擇,也被視為防範中東長期不穩的戰略手段。且美國自川普上台後,與傳統盟友越行越遠,歐洲國家雖然因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歷史負擔,對以色列有一定道德支持,但同時面對加薩龐大的平民傷亡,國內人權輿論高漲,促使政府不在無條件為美國支持的以色列背書。
至於歐洲國家為何無視哈馬斯的「恐怖組織」身分,仍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歐洲國家普遍強調,哈馬斯只是巴勒斯坦政治版圖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巴勒斯坦國」應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或其他合法政治體制來代表。且歐洲國家擁有龐大穆斯林移民社群,若政府完全站在以色列一方,將加劇國內族群對立甚至引發社會動盪,且透過支持巴勒斯坦,歐洲國家還能塑造「多邊主義調停者」的形象,以展現外交自主性,也爭取在中東能源與安全議題上的談判籌碼。這些因素加再一起,就成為最近支持巴勒斯坦建國風聲再起的原因。

以色列堅持對加薩展開毀滅性行動的原因
再回到問題的根源,自從2022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以來,以色列鐵了心要摧毀哈馬斯,即便國內外都遭受不同的阻力。以色列國土狹小,缺乏戰略縱深。加薩與以色列本土更直接相連,火箭與地道攻擊隨時威脅以色列城鎮,因此以色列軍方認為若不徹底摧毀哈馬斯的軍事基礎,將永遠活在威脅之下。
由於歷史的傷痛,以色列自建國起,一直奉行「超比例報復」原則,目的在於對敵人與周邊國家釋放明確訊號,任何挑戰都將遭遇毀滅性的加倍回擊,以維持地區軍事威懾力。同時不斷投入自身軍備的先進研發及改良,才可以在被包圍的地理環境下「一個打十個」;且現任右翼政府與民意強烈要求政府對安全零妥協的態度,促使任何墮以色列的重大襲擊或軍人受攻擊死傷後,政府若無強硬回應,將被視為軟弱,會導致政權不穩。
外交上,以色列深知美國需要它在中東作為抗衡伊朗的前線力量。美國雖呼籲克制,但實際上往往默許以色列的強硬行動。以色列藉此進一步鞏固在地區的軍事與政治主導權,美國也數次藉由以色列之手行代理人戰爭,以維持中東秩序在美國掌控之下。
前陣子以色列跨境對卡達境內的哈馬斯成員進行空襲,除了宣揚雖遠必誅的理念,同時向外界強力展示破壞哈馬斯避風港的能力,除了斬斷哈馬斯的指揮鏈,也震攝為哈馬斯提供政治或實際庇護的海灣國家,表達以色列的決心,同時也有可能是化解哈馬斯借和談手法獲取喘息空間。

縱端上面所述,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的國家,強調國際法、人道與多邊秩序,並將其視為降低極端主義風險的手段。
歐洲國家雖認定哈馬斯為恐怖組織,但仍堅持支持建國,因為他們將「哈馬斯」與「巴勒斯坦民族」區隔,並基於人道、內部族群、外交自主與和平戰略等多重理由,強調國際法、人道與多邊秩序,並將其視為降低極端主義風險的手段。而以色列的持續軍事行動,則是基於安全、威懾與政治需求,同時意圖削弱巴勒斯坦建國的可能性,打擊極端主義組織並威懾對其提供支援的國家。 中東衝突難解的根源是一方追求民族建國的政治合法性,另一方則以國家安全為絕對前提,雙方立場幾乎無交集。國際社會的支持往往各有算盤,在這樣的結構下,只能持續疊加矛盾,而難以促成真正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