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山難的應對原則

山難的應對原則

圖:Pixabay 文:軍傳媒 Anton

by admin
2.9K 瀏覽次數views

一般人在山上迷路或遇險時,由於避難與求生有其急迫性,因此一旦陷入需要救援的情況下,首先就該盤點身邊所有的糧食及飲水,同時將其作適當的分配,先以每天最少需求量來安排,把情況穩定下來再說。而隨著時間漸漸流失還得不˙到救援,糧食與飲水亦隨之告罄,此時亦不用驚慌,因為人幾天不吃東西是不會危害到健康的。除非受過訓練的專家,要在野外找食物說實在很不容易,尤其對於野外動植物的獵取及尋找,有其專門的技術,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有所成效,電視上的節目背後專家的經驗及節目效果不可盡信;不過話雖然如此,下列一些尋找水及食物的方法供參考。


正常人一天需補充大約2.5~3公升的水,人可以七天不吃東西但不能三天不喝水,因此對人體來說乾淨飲水的需求遠比食物來得迫切。大部分受難者為了找水喝而下溪谷,不幸的是台灣的溪流河谷大都湍急峽壁,一旦下去反而很容易上不來而受困,根據歷年來的山難統計,除了墜崖外失蹤罹難者大都發現於溪谷,因此若萬不得已要下溪谷取水,一定要秉持能下能上原則。其實溪谷不是取水的唯一途徑,很多地方也都能收集到飲水,例如若下雨則用防水布或塑膠布類接水留用、山區的霧氣會在草葉上凝結,或是用布類引露水、或是在背陽面、緩坡處等較潮濕之處,挖個大洞於底部放容易並用塑膠布蓋住,接取濕氣凝結成水、另外苔癬底部裂縫處、潮濕岩穴內都有可能積水、中低海拔的腎厥、鴨掌海棠、樹藤等植物也有許多水分,不過需要事先了解如何取用,因為人一天不用喝到3公升水,只需要能潤喉就好。

不過由於台灣地屬亞熱帶,中、低海拔大都高溫且潮溼,是螞蝗(水蛭)生長的理想處所,尤其是森林裡的水坑或陰暗的溪谷裡最多,可以參考之前有關水蛭的文章;即便在水裡沒有看見它,但水亦不可生飲,以防非常微小的小水蛭侵入到您的體內,淨水片很方便使用且攜帶容易,野外登山時一定要攜帶。


至於食物,人身上都有一定的肌肉或肥肉,只要有水喝,幾天不吃東西是餓不死的。打獵需要長期訓練,才有一些機會捉到野生動物,多利用陷阱成功機率比較大;另外像蟲類如蚯蚓、蠕蟲、螞蟻、等這些小東西比較好欺負,與動物相比,植物則取得較容易且不太需要處理即可入口,不過台灣高山白珠樹的果實出現在7-12月;而箭竹筍也是每年的4-6月才有,但基本上植物的嫩芽、果實、根、莖、花都是可能可以食用的部分,中低海拔可食的植物種類更多,所以平常需要累積可食的野生植物及其料理方式的相關知識。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