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川普效應下的中印靠攏<br>印太戰略重組與台灣的危機

川普效應下的中印靠攏<br>印太戰略重組與台灣的危機

圖:印度國防部生產局 文:軍傳媒 Kevin

by admin
13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事專欄】川普上台後帶給全世界許多的衝擊,其個人喜好明顯以及商人利益本質牽動著全球局勢,其白人至上優越感使得與印度的距離越行越遠,在印巴空戰後,是人料想完全吃鱉的印度會倒向美國,卻在眼鏡破裂聲中與中國重新簽起友誼的小手,若中俄朝伊聯盟再加上了一個印度,則世界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軍工產能與市場將洗牌重組

印度長年與俄羅斯保有一定的聯繫,過往其軍事裝備多以俄系為主,有一定的熟悉度,印巴空戰後顯示印度無法將西方歐洲高科技融入現有體系中,加上與美國關係並無增長,可能讓其反思回到俄系裝備上。中國以規模化製造、整合式供應鏈與成本優勢見長;而印度具龐大市場、長期本土化(Make in India)政策,以及俄系裝備維修體系;俄羅斯在部分軍事領域仍保有先進技術,若形成「俄羅斯經驗/技術+中國設計/零組件+印度製造/組裝+第三地市場」模式,將重塑亞非拉等區域軍售格局,弱化美歐在中低端裝備的市佔,提升中方在全球備件與維保標準的影響力(彈藥、無人機、通訊加密模組、光電與彈上導引等模組),且將大幅延長俄系裝備的可靠度與裝備生命週期,間接削弱西方制裁與出口管制效果。

印度洋—麻六甲航路的戰略重塑

一旦新德里對北京採取「寬鬆中立甚至有限協調」,中國經印度洋能源生命線與中東—非洲補給線的戰略風險將大幅下降,對美日澳「南線牽制」與印太聯盟戰略是一記重擊,中國將有足夠的持久力維持一定的區域衝突,原本有利的態勢將完全反轉,印太地區西方聯盟國家的補給線反而受到威脅,美軍若與中國開戰,其兵力將難以顧及印太全區,若中朝俄同時發動攻擊,則有全線翻盤的可能。

中國除了在無人機領域之外,機載與艦載電子戰、戰場 AI、反艦與對地精準彈藥、衛星導航抗干擾等領域目前仍與西方頂尖有小段差距,然若中印朝伊俄出現標準協議互通(數據鏈、測試規範、抗干擾標準),將擴大非西方軍工圈系統裝備的相容性與擴張性,若其佔據主要標準的制定地位,則技術的反超將指日可待。

對台灣安全環境的間接衝擊

如同前面所述,若印太地區北線(第一島鏈)與南線(印度洋)同時受挑戰,美軍與盟邦兵力、運輸與維修產能將更加吃緊,台灣戰時補給窗口將受限。麻六甲海峽節點若少了印度牽制或反被印度牽制,則整個亞太地區能源與物資的進口將被掐住咽喉,台灣就需具備更強的自主生產能力以生存,這點是台灣不具備的條件。

在軍工生產方面,若中印合作生產低成本無人機、火箭彈與相關武器彈藥,中國可更快補充可消耗火力,對台灣防空與後勤形成巨大壓力。同時若中印俄在抗干擾導航、寬頻干擾、低截獲鏈路互補,台灣現有的商規+軍規混編無人系統將更易受壓制甚至全面失效。

若印度轉向中立甚至傾中,四方安全對話(Quad)將形同失效,對於中國的牽制力將大幅下降,台灣在國際安全對話中的能見度更形降低,戰略嚇阻的成本上升到無法提供的情況,將導致中國侵台成為必然。

美國的應對方式

若事情真的往最壞走向發展,美國唯一能做的是強化與日本、澳洲、菲律賓的軍事連結,補上印度「不確定」帶來的南線缺口,以維持第一島鏈的壓制力。同時在南線推動與越南、印尼的安全合作,確保麻六甲海峽仍有戰略制約力;北縣則擴大對台灣、日本與韓國的軍售與技術共享,確保北線盟友軍工實力能彌補印度缺位。

不過很不幸的,川普政府正走向區域主義的路線,回歸到美國本土與美洲區域霸權的走向,其作為得罪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並從歐洲撤出相關軍援,加上美國近期提高H-1B簽證相關費用並收緊政策,使得印度高階工程與科技人才在赴美工作與定居的成本與不確定性增加,這一政策變動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人才外溢至中國效應,中國趁此機會持續以高薪與科研計畫吸引外國人才,若印度工程師與科研人員因 H-1B 政策卻步,將可能導致印度高階人才選擇赴中國就業。美國不僅失去對印度高端人才的長期吸納力,還可能看到印度人才轉而支持其戰略競爭對手,在AI演算法工程師或光電專業人才大量加入中國企業下,將使中國在精準打擊、無人化與電子戰等方面更具優勢,長期下來將削弱本土軍工研發與科技創新優勢,美國之所以強盛是因為吸納全球人才,川普作為不會使美國再次偉大,其白人優越的種族偏見反而將美國導向衰落。

全球局勢的影響

中國在10月9號發出的稀土限制令,算是對川普政府的正面回擊,美中貿易戰再起,這次中國以稀土和農產品為武器,硬碰硬看誰經濟先倒下,從川普的回應發文就可看出這一局誰佔了上風。若未來局勢形成美中印三角牽制,美國將更難利用聯盟外交孤立中國,且印太地區的戰略縱深將重新分配,當美軍不再享有跨維打擊的科技碾壓能力後,整個第一島鏈的防衛難度直線上升,台灣被放棄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

台灣作為小國,無法改變世界強權領袖的想法及作為,也無法撼動整個世界趨勢,彈性就是唯一的出路,整個東亞區域的國家皆是如此,小國互相結盟形成足夠的力量,或是依靠大國成為附庸,只以歷使能證明對錯。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