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2022 年以來的烏俄戰爭,徹底改變了全球軍火市場的需求結構。西方援助烏克蘭的武器裝備從單兵防空飛彈、榴彈發射器,到 M777 榴彈砲、海馬士多管火箭,再到Leopard 2、Challenger 2、Abrams等主戰戰車,之後轉為各式防空武器及飛彈,顯示現代戰爭需要的是高強度、長期消耗下的持續供應鏈。
這場戰爭的最大啟示之一是火砲與彈藥的再度崛起。冷戰後歐美大幅削減火砲產能,認為精準飛彈將取代一切,但從烏俄戰爭這種大規模的全面戰爭來看,每天消耗數萬發砲彈的現實,讓北約不得不重啟大規模生產線。美國也已批准投資擴增155公釐砲彈產量以及重啟M777榴彈砲生產線;德國Rheinmetall協助烏克蘭建立新工廠、波蘭與捷克也迅速加入砲彈生產供應鏈。
這種消耗戰驅動需求的模式,帶動了全球彈藥價格與火砲出口市場的熱潮。從北約成員到亞洲盟國,各國紛紛強化彈藥庫存,確保一旦爆發長期衝突,不會重蹈俄軍倚賴北韓的砲彈荒或烏軍倚賴外援無彈可打的窘境。

德法波軍工企業的擴產與合作模式
歐洲是烏俄戰爭的最大影響者,德國的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除了與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Ukroboronprom)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軍用車輛裝備,同時建立火砲與彈藥工廠外,其Sky Ranger在烏克蘭的實戰表現也吸引許多國家詢問,並預計與匈牙利、澳洲建立合資工廠。法國Nexter公司主打在烏克蘭實戰中表現優異的凱薩CAESAR自走砲,因為實戰的成績使其受惠於訂單暴增。波蘭PGZ則受惠於政府「東翼盾牌」計畫由於波蘭近年為了防範俄羅斯可能的入侵,大幅提高軍費在GDP的佔比,除了採購許多新式裝備外,也成為歐洲東線最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並與韓國合作生產K2戰車與K9自走砲。
這種跨國合作並在本土生產模式,未來將在歐洲普及,也是目前世界的主流。一方面確保供應鏈安全,另一方面也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歐洲軍工因此逐漸擺脫對美國的絕對依賴,形成區域自主軍備生態系統,而今年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也有看到此一趨勢。
美國FMS體系的優勢與瓶頸
美國的「對外軍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 FMS)體系依然是全球軍火市場的龍頭,由於美軍的武器裝備性能保有領先優勢,例如F-35戰機、堤豐飛彈系統等,且特殊裝備仍只能透過FMS購買,因此在軍火銷售上仍有一定優勢。加上購買美國軍備等於鎖定同盟,通常能獲得額外的政治與外交保障,且維修、訓練與後勤支援一條龍服務,因此例如台灣就偏好此一模式。
然而由於俄烏戰爭的影響,需求遠大於供給能力,因此FMS的產能受限導致許多亞洲與中東訂單被推遲。且美製武器就是貴,全套支援成本高,讓部分中低收入國家望而卻步。最後的問題是FMS完全受制於美國戰略考量限制出口,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且常有花大錢買次級貨的批評,而這些缺陷正好為中國與俄羅斯的軍武出口提供市場空間,特別是在非洲、中東與南亞。

中國軍工與南亞市場的擴張
中國在全球軍火市場的地位逐年提升。根據SIPRI數據,中國現為全球前五大軍火出口國之一,主力出口產品包括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戰車、裝甲車,中航集團的殲-10C戰機、無人機、航天科技集團的防空系統與飛彈等。尤其在印巴空戰後中國殲-10發射的PL-15遠程飛彈一舉擊落3架印度最先進飆風戰機(最新消息數量可能多達6架之多),雖然印度矢口否認,但是流出的證據使得中國製武器一夕之間聲名大噪,預計巴基斯坦將採購更多中製武器。
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則因為俄烏戰爭後一厥不振,其在戰場上的實際表現遠低於其所吹噓的能力,高價防空系統S-400更不時傳出被烏克蘭低成本無人機摧毀的消息,加上自身受經濟制裁影響軍備產量,中國乘勢而起取代。川普政府的親俄中表現無形顯露美國的戰略退縮,至今對於中俄都無實際的經濟制裁,也影響許多原本盟友對美國的信賴及觀感,這在亞洲、中東、歐洲都產生不小的影響論
烏克蘭戰爭使全球軍火市場呈現多元合作模式,尤其是自身量體都不大的歐洲及亞洲部分國家,而中國憑藉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成功將巴基斯坦打造成主要軍售客戶,未來十年,全球軍火市場將繼續「雙軌化」,一方面北約與盟友內部強化協同供應鏈,另一方面中國除了在非西方市場爭奪原本屬於俄羅斯的份額,也將逐漸侵蝕原本西方國家的軍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