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從防空密度到體系缺口,T-Dome背後的隱憂與挑戰

從防空密度到體系缺口,T-Dome背後的隱憂與挑戰

圖:以色列國防部、軍傳媒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26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事專欄】賴清德總統在雙十國慶的演講中,突然丟出打造台灣之盾(T-Dome)的說法,讓剛發表完國防報告書的國防部措手不及,在連假完民眾關注台股是否跟隨美股大跌的同時,加上又爆出中國通緝國軍心戰大隊人員以及海軍洩露雄二飛彈的共諜案,台灣之盾到底是什麼似乎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台灣的防空系統密度在全世界可以說名列前茅,因為地小加上面對的威脅大,從愛國者三型及今年台北國際航太展公布的強弓飛彈負責攔截高高度的彈道飛彈外,天弓三型及愛國者二型擔任第二層的防禦,再來才是目前的陸射劍二、麻雀防空飛彈以及新採購的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而近程則以復仇者飛彈、捷羚防空飛彈、刺針飛彈以及有可能退役的35快砲來擔任。

仔細看上面的防禦系統,包含了高中低空的防禦,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防禦的手段是要看面對的威脅,台灣距離中國雖然有隔著台灣海峽,但最近處也就一百多公里,面對的威脅包含中國各式的短程彈道飛彈、遠程精準火箭、長程自殺無人機、巡弋飛彈等。從俄烏戰場的演示來看,混合型的攻擊是最難防禦,台灣建構的防禦之盾是否完整?

先從彈道飛彈來說,其成本高昂且數量有限,應該不會是攻台的主力,但卻有可能穿插造成防禦混亂,包含從內陸發射超高音速飛彈等,以烏克蘭的愛國者系統上能攔截俄羅斯的超音速飛彈來看,台灣在這方面應仍可應付。

至於攔截巡弋飛彈及來襲敵機,這就是台灣的空軍及防空飛彈的主要任務,自然不用多說,不過解放軍是否會用大量退役戰機改裝的遙控無人機來消耗我們的防空飛彈,仍是需要注意的。

圖片來源:以色列國防部

再來是遠程火箭及長程無人機,這就面臨了考驗,對比以色列的防空系統有原本的低成本鐵穹及新成軍的鐵束系統,若35快砲退役,台灣將無低成本的防禦手段,以目前的復仇者、刺針、捷羚飛彈系統來應付,只怕一週不到就用光了所有的飛彈,看似嚴密的台灣之盾,在時代科技的演變之下已逐漸喪失防禦力,台灣的調整是什麼?

日前傳出中科院與美國Northrop Grumman公司規劃合作開發「整合戰鬥指揮系統」(IBCS),可以將美製及中科院製造的飛彈系統進行整合,其開放式架構具備「即插即戰」(Plug&Fight)、「射擊指揮」(Fire Direction)能力,能將戰區內我軍、友軍的陸、海防空雷達,以及空中預警機、衛星、長程預警雷達等情資,透過「整體射擊指揮網路」(IFCN)統合給各接戰單位運用。此外,當部分雷達遭攻擊而暫停運作後,這套系統能指派其他運作中的接戰單位,以利指揮官決策,成功殲敵。

新聞一出,這才發現過往台灣號稱防空飛彈密度數一數二高的台灣之盾,原來一直處於各自為政的時代,「共同圖像」一直只是個名詞,從來不存在於國軍真正的臨戰應用,愛國者防空飛彈連攻擊自己偵測到的目標,天弓飛彈連亦是,至於基層的野戰防空更不會知道空中來襲的威脅,印巴空戰中的體系化作戰還不存在於國軍體系中,A射B導在目前是無法實現,難怪在國防部提出破兆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條例草案」預算中,其中在強化防空方面,金額就高達約3000億台幣,除了採購新式愛國者飛彈營及所用的LTAMDS雷達,主要就包含整合戰鬥指揮系統(IBCS)。

台灣之盾只是個政治口號,但在口號之後,如何落實才是真正的關鍵,矽盾已經拱手送出,甚至沒換到任何有利的談判結果,決策者必須清楚帶領台灣的方向,規劃者必須有前瞻的規劃思維,面對的威脅如此巨大,光以阿Q精神將無法存活。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