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2025年8月,美國、英國與日本三方在印太地區舉行代號Operation HIGHMAST(高桅行動)的大型聯合軍演,地點鎖定於北菲律賓海與西太平洋海域。這場演習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英國皇家海軍「Carrier Strike Group 25(CSG25)」全球巡弋的一個重要節點。自2025年4月22日起,以航空母艦HMS Prince of Wales為核心的打擊群展開為期八個月的遠征,跨越地中海、紅海、印度洋,最終抵達東亞,與盟國展開大規模演訓。
對英國而言,這是「後脫歐時代」全球戰略的具體展現。倫敦希望透過海軍遠征彰顯自身仍是全球安全的重要參與者,並在印太地區與美日建立更緊密的安全協作。對美國來說,則是強化對盟友的戰力整合,藉由與英日雙方「四航母級」的大型聯演,展現對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軍事壓力的回應。對日本而言,這是檢視自衛隊新一代戰力與盟軍協同作戰能力的最佳平台,尤其在 F-35B 隊形與直升機航母「加賀號」改裝完成之後,具備了象徵性與實質性的雙重意義。

四大戰鬥群同場演出
「高桅行動」的一大特色,就是同時出現四個「全通甲板」艦隊——兩艘航空母艦、一艘兩棲攻擊艦、以及日本的小型航空母艦,參演的單位包括。
- 英國:
- 航空母艦HMS Prince of Wales(R09)
- Type 45 無畏號驅逐艦HMS Dauntless
- Type 23 李奇蒙號護衛艦HMS Richmond
- 潮汐之泉號補給艦RFA Tidespring
- 美國:
- 航空母艦 USS George Washington(CVN-73)
-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USS Robert Smalls
-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USS Shoup
- 兩棲攻擊艦 USS America(LHA-6)
- 日本:
- 出雲級加賀號航空母艦 JS Kaga
- 神盾驅逐艦 JS Teruzuki
- 另有潛艦與支援艦艇參與。

跨艦合作與多域作戰
這次演習其中一個重點是英國皇家海軍的F-35B戰機首次降落於日本航空母艦「加賀號」上。這代表日本歷經多年改裝與測試,成功讓加賀號實現能夠運作五代匿蹤戰機的能力,未來也將操作其自身的F-35B,也代表日本防衛力的跨越,同時藉由這次演習也讓日本自衛隊與盟軍在艦載航空領域實現高度互操作性,這在戰時代表所有的航空母艦都可成為友盟國家F-35B的起降甲板,同時為其補給油料彈藥,迅速回復戰力,而不用回到自身所屬的航空母艦,增加戰略及戰術上的彈性。
另外演習模擬了解放軍可能對台海周邊實施的封鎖與遠距火力壓制。因此各艦利用 Aegis、Type 45的 SAMPSON 雷達與CEC(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共享數據,進行多次艦隊聯合防空演練。另外在反潛方面,英國Merlin與美日 P-1、MH-60R反潛直升機等也共同演練水下威脅偵蒐與多平台攻擊。
由於當印太地區發生衝突時,英國跨越半個地球前來支援的話,後勤補給也是影響戰力的主要關鍵,因此英國補給艦RFA Tidespring在演習中與美國巡洋艦及西班牙護衛艦同時進行雙邊海上補給(double RAS),這也顯示在越來越多的合作下,多國補給鏈已經能在同一戰術框架內協同,這對維持遠征艦隊的持續戰力至關重要。
另外最後來自美英日三方的F-35與艦載機進行大編隊隊形飛行(fly-past),展示多國空權整合能力。除此之外,還進行了聯合打擊演練,包括對海上高價值目標的協同攻擊、跨國火力分配,避免重複浪費彈藥及,以及電子戰環境下的模擬作戰。

不只是軍演,戰略訊號的傳達
這場演習的時間點與規模,對北京而言無疑是一種「戰略訊號」。在解放軍持續於台海、東海與南海加大軍事活動的背景下,英、美、日透過大規模海空演訓,表達對維護「自由開放印太」秩序的承諾。
對英國而言,高桅行動不僅是一次軍事行動,更是外交與政治的宣示。航艦打擊支隊長黑摩爾准將(Commodore James Blackmore)表示,「CSG 2025關乎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確保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與歐洲貿易利益」,表示倫敦希望凸顯其作為「歐洲之外的安全提供者」的角色,並與美日強化三邊安全網絡,持續強調英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而日本藉由「加賀號」搭載 F-35B 的操作驗證,實際邁向「輕型航空母艦化」時代。這代表自衛隊不再只是以防空、反潛為核心,而是逐步具備對外投射與聯合作戰的能力,未來也將逐步加深對印太地區的反應能力。
對美國而言,這次演習是測試盟軍是否能在資料鏈互通、後勤協同、戰術標準化上達到實戰能使用的水準,因此這次演習包含從空中綜合編隊到海上再補給,再到多國防空網整合練習,都是對「未來多國聯合作戰」的預演,當彼此能溝通、了解,所有的SOP是相同的,則共同作戰才成為可能。

後續行動與展望
在8月12日演習結束後,HMS Prince of Wales與護航艦艇抵達日本橫須賀,展開為期三週的停靠,期間除了例行維修外,還舉辦了 Pacific Future Forum 與軍工產業日,成為戰略、外交與產業交流的舞台,同時也吸引大量的軍迷民眾前往拍攝朝聖。
接下來,CSG25 將繼續在印太巡弋,可能途經南海與印度洋,進一步驗證「全球部署」的持久性。日本則將持續推進「出雲級」航母化工程,並加速 F-35B 的接裝與訓練,預計到 2028 年全面形成作戰能力。美國則將演練成果納入「多域任務小組」與「印太戰區計畫」,強化與盟友的相容性。
「高桅行動」並不是單純的秀軍事肌肉而已,它是一個多層次的演練,測試跨國艦載機運作、檢驗補給鏈的可靠度、驗證防空反潛網的整合性,並將戰術成果轉化為對中國的戰略訊號。而對台灣而言,一直無法直接參與多國聯合演習是台灣的痛,也是政府及國軍要持續努力的地方,當能與友盟國家共同演習,才代表戰時真正能共同作戰。
2025年8月的「Operation HIGHMAST 高桅行動」演習,被視為西方印太安全格局對抗中國的一個關鍵里程碑,標誌著美英日三國已從「政治共識」跨入「戰術整合」的新階段,但明眼人可發現韓國並未加入,在印太戰略中韓國一直偏向中國,只在乎與北韓的關係,這點也是台灣必須警惕的。而未來隨著美國可能拉攏更多盟國的加入,這樣的多國大規模演訓,將逐步常態化,除了分攤美國的壓力,並成為維繫「自由開放印太」最具體的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