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時認知戰:無法迴避的新戰場

戰時認知戰:無法迴避的新戰場

圖:Pixabay、X帳號@DefenceU、X帳號@Feher_Junior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8.3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專欄分享】隨著520新任賴總統的就職,網路資訊戰將只會有增無減,國安局長蔡明彥就公開回覆立委質詢,根據統計去年迄今國安局掌握到的爭議訊息共有約130萬件,而每週也會過濾到約2萬、3萬件的錯假訊息,每週差不多都會通報5000至6000則篩選過的錯假訊息給國安會、行政院,再由各個單位自行判定是否處理或回應。去年台灣大選時抖音就流行一堆短影音,先不說是否有影響大選投票的意圖,但資訊流會改變認知跟判斷,進而改變行為已是毋庸的事實。

資訊流的載體就是網路,而要控制資訊流進而影響思想,首要就是截斷網路(例如中國控制對外的網路一樣),戰時則是讓軍隊的戰場即時通訊無法順暢甚至失效,導致指揮官認知錯誤,進而下錯誤的決策;或是藉由大量假訊息散布改變民眾的想法,進而影響民主國家的民意,達到操縱的目的。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維拉日前才發出聲明,指控包括歐洲之聲、俄新社、俄羅斯報和消息報等媒體散佈錯誤訊息以影響輿論,維拉指出:「克里姆林宮利用可疑管道,冒充媒體,用金錢收買隱藏的影響力」。布拉格和捷克資訊安全局 (BIS) 最近發布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了一個由俄羅斯組織的大型網絡試圖影響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

根據布拉格和捷克資訊安全局 (BIS)的追查,被稱為「普丁教父」的前烏克蘭政治家維克托·梅德維丘克 (Viktor Medvedchuk) 目前居住在莫斯科,俄烏戰爭爆發後他被烏克蘭被拘留,並與55名俄羅斯被俘士兵一起交換了215名烏克蘭俘虜,其中包括100多名亞速鋼鐵廠的守軍。

歐洲之聲網站由於受到莫斯科的影響和資助,因此新聞網站宣傳歐盟停止對烏克蘭提供援助,法國反情報機構DGSI也察覺包含德國、法國、波蘭、比利時、荷蘭和匈牙利的一些政治人物,同時俄羅斯政治家亞歷山大·巴巴科夫贊助900萬歐元給由馬琳·勒龐領導國家集會黨以換取支持。

台灣戰時面對的網路通訊攻擊

再來看中國網路系統部下轄的「電子反制網路攻防」、「技術偵查」、「心理作戰」等三個部門是對台作戰的主責單為,另外航空作戰部門轄下管理包含包含衛星、無人機等裝備。俄烏戰爭一開始西方精準武器如海馬斯及神劍砲彈等發揮殺敵高效率,二年後卻因俄羅斯大範圍的GPS干擾而失去準頭,台海若發生戰爭,可以預見的除了硬體海上空中的封鎖外,在軟體的干擾上,除了現在就已經在使用的網路攻擊之外,戰時還會加上電磁頻譜的攻擊,讓政府跟民間對內對外的通訊中斷,世界不知道台灣發生的事,中國可以傳遞台灣投降等虛假訊息導致外援取消,也可阻斷台灣與盟友之間的情報共享等等;而對內讓台灣政府無法傳遞訊息給人民,軍隊無法有效執行聯合作戰,例如俄烏戰爭初期烏克蘭就受制於無法有效整合軍隊力量,直到獲得starlink的支援才緩解。而民間也可導致台灣民眾產生恐慌造成社會秩序崩壞等。

而在通訊方面,對外的海纜容易破壞,十四條海纜中有四條的上岸接收中心位於宜蘭,早成為攻擊鎖定的目標,岸邊海纜入孔到海纜登陸站,相對距離小於1公里,海纜登陸站最重要的就是光纖傳輸設備,及1萬伏特高壓的電源,能將雷射光訊號透過放大器放大以便繼續傳遞,只要將海纜登陸站擊毀,海纜就等於斷了,雖然現在有臨時機動的海纜登陸站,功率只有固定的1/10,至少能維持戰時的通訊,不過數量是否足夠,若備援也被擊毀該如何處理?而除了岸上設備,水下電纜也是破壞目標,例如通往馬祖的兩條海纜由於水淺,很容易被中國漁船以拖網刻意破壞造成斷纜,之前的斷纜就花兩個月才修復。

圖片來源:X帳號@DefenceU

台灣地域狹小,且離大陸很近,一但戰爭無法避免被干擾及攻擊,通訊能量會大幅降低,為了應對此狀況,因此如何事先分類,有效利用剩餘頻寬傳遞訊息就是重點。台灣島內警政署、消防署、軍方三個單位共用一條環島無線微波網路,台電則是自己的傳送塔,但是這些硬體完全沒有韌性,戰爭期間無法快速恢復,,且無法避免再被攻擊,就成為主要的隱憂。

烏克蘭使用的星鏈是低軌衛星通訊,仍是屬於無線電通訊,而所有無線電都可以透過干擾,前陣子烏克蘭的GPS導引武器就因被干擾失去準度,且雙方持續在電子戰上面你來我往的較量,平均一種干擾兩週就會被對方破解,也成為現代戰場的日常,除了看得見的砲彈齊飛,看不見的電磁頻譜也是你來我往。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