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車裝甲防護力

戰車裝甲防護力

圖:美國國防部 文:節錄裝甲兵季刊 黃譯模

by admin
4.2K 瀏覽次數views

戰車裝甲防護力來自於材料,防護等級也隨著材質的密度,角度與力學,而區分為不同等級,早期認為如龜卵形的鑄造圓弧砲塔抗彈性最佳,同時傾斜角度也可以增加厚度,因此在鋼材加工技術不佳的蘇聯選擇此種構型增加防護力;然而均質鋼剛性再強也到材料極限,也不能一直加厚以強化防護力,過重的砲塔會讓底盤無法負荷,勢必要另謀他法。

貫穿坦克裝甲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動能(KE)與熱能(HEAT)穿甲彈兩種,高速動能穿甲彈現在多以大口徑戰車砲發射次口徑穿甲蕊(現今105-125公厘戰車砲),也就是俗稱的翼穩脫殼穿甲彈,彈蕊直徑為30-35公厘之間,一般採取鎢鋼合金製造,穿甲力可達450-700公厘,部分擁有衰變鈾合金製造能力國家,甚至可到850公厘侵澈力,反制方法只能從附加裝甲下手;熱能穿甲彈(戰車砲、反裝甲火箭與飛彈)運用較為廣泛,其穿甲力與彈頭直徑成正比,因為它可以裝置更多火藥與反置銅片,可以產生多量高溫噴流以熔穿裝甲板,反制方法除複合裝甲外,以反應、中空及柵欄式裝甲,均可達到一定程度抵抗熱能穿甲彈的熔穿。我們就來粗略介紹四種裝甲特性

1.均質鋼裝甲層(Rolled Homogenous Steel Armor,以下簡稱,RHA)

鋼加入比例鎢之後,熔點與強度立即上升,鋁(25-36%)加入鈦成為鈦合金,其強度超過鋼,但也可加入鎂,成為鋁鎂合金等,概念就是提升白板裝甲的防護能力。

2.精密陶瓷裝甲層(Ceramic Armor,以下簡稱 CA)

純陶瓷並不具備抗彈性,以現今工業用精密陶瓷,適用於機械加工與抗彈材料為加入「氧化鋁」的機械用陶瓷,在1961年首先裝置在 UH-1H 直升機駕駛座椅可抵抗 7.62 公厘槍彈射擊;氧化鋁(礬土)與瓷坯土混合後,可製造出高硬度、高強度(可做機械原件)及耐高溫(2,075○C)與耐酸蝕,同時也是現今戰車複合裝甲陶瓷層,現代戰車不論是旋(滑)膛砲所發射高速穿甲彈(KE),不以高速旋轉貫穿,而是以次械彈幾乎不旋轉,筆直朝目標而去,以均質鋼構成的裝甲體,已無法抵禦 500mmRHA 貫穿力以上動能彈攻擊,因此陶瓷裝甲成為複合裝甲材層之一。

3.合成纖維裝甲層(Synthetic Fiber Armor,以下簡稱,SFA)

當纖維布出廠時,均為捲裝如同布匹般柔軟,必頇以聚合劑(主要為環氧、酚醛及熱因性樹脂三種),熱處理時間因產品材質與厚度有關,完成熱壓後,纖維材質由柔軟布匹變成堅固、強韌與可進行機械加工的成品。所以抗彈纖維一般
會選用玻璃或合成塑膞纖維為主1

4.乏鈾層裝甲層(Depleted Uranium Armor,以下簡稱,DUA)乏鈾(Depleted Uranium, U-238,以下簡稱,DU)存在於天然界中,通常與天然鈾礦石共存,含有乏鈾 U-238 的核廢料要經加入石墨合成碳架→碳化鈾→電解排除碳架→成為單晶乏鈾骨架→加入鎢鋼及鈦(0.7%),製成乏鈾合金,此時密度達 19.3g/cm3,重量為鎢鋼的 2.5 倍,若大量使用將使砲塔重量大增,因此乏鈾層據多方考證,以凱夫勒(KEVLAR)纖維編織方式,製造乏鈾合金金屬網層,與其他複材鑲嵌於均質鋼裝甲板內,後續美軍在 M1 戰車陸續增加 DU裝甲配置,讓 M1 戰車較剛出廠時已增加 10 噸,外銷型與國軍即將獲得的 M1主戰車有無 DU 裝甲層配置,目前尚無資料可考。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