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臉色」是我們從小就學會的技巧,說是動物本能也沒有錯,不過,每當面臨緊張衝突事件時,大家卻往往忽略 觀察危機、 評估情勢 的理性能力,而直接啟動肢體戰鬥本能 – 「跟他衝」,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啊,但~除了衝,就沒有其他選擇嗎?
這篇是「CIT – 行為與精神危機處理團隊」專文的第二篇,回到上次簡介的前端技能,小編覺得可以再細分為先備知識、降低衝突、面對衝突這三大類
其中精神疾病知識、精神病人識明顯屬於「先備知識」,精神疾病評估、降階緩和技巧、溝通管理可以歸為「降低衝突」,而自我保護、危機反應則算為「面對衝突」,由於過去經驗裡發生衝突的機率非常高,因此這週想先跟大家談面對行為急症、精神病人時,除了衝突,你也應該配備辨別衝突徵兆的能力,才能判斷此刻是否就是爆發時機,並及早選擇反應措施,我們來談談「自我保護」、「危機反應」

辨明局勢換取先機
我們常說喜形於色,確實很多人會把情緒寫在臉上,或透過誠實的身體以肢體語言、聲音表現出來,這使大家有機會在現場嗅出對方即將發動暴力,在技巧上可以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大徵兆判斷契機
眼:顯性的與你瞪視,或眼神飄移這種隱性敵意
耳:幻聽、喃喃自語,這通常代表病人產生妄想且失去現實感,很容易突發暴力
鼻:加速呼吸,代表病人情緒焦躁
舌:跳脫常態的音調,並使用攻擊性詞彙
身:焦躁踱步、握拳等威脅動作
意:單講意圖非常抽象的,在暴力理論中有個工具叫暴力曲線,將暴力進展分為誘發、升溫、危機、高原或降溫、危機後抑鬱這五階段,因此大家可以藉由現場觀察病人情緒演變,一旦越過平緩門檻,且持續上升來到頂峰這段時間,也就是危機與高原這兩階段時,便是暴力意圖最高的時候,此時要特別小心對方發動攻擊
有攻就有守,我們可以針對這五階段介入,像是誘發階段將病人帶離誘發環境,升溫階段嘗試降階技巧、轉移注意力或安撫,危機階段則盡量說服,若不得已就發動約束或反制,高原或降溫階段則繼續降階,危機後抑鬱階段反而要重視當事人的照護,甚至小心他開始自傷
止不住的危機,不得已發動反制
先呼籲,發動反制是情況完全失控不得已才對病人做的行為,一旦狀況穩定即應停止任何可能傷害病人的作法,例如同步停止使用攻擊性器械,改採其他保護或約束方法
反制技巧小編就不說了,畢竟我不是格鬥專家,沒有厲害的技巧可以給大家,跟大家談談事後約束吧,正式發動約束前,要先做症狀評估並給予口頭降溫,完全失效才做物理性壓制(約束帶、肢體控制等)並到醫院做化學性約束(藥物),啟動壓制與約束前應注意所有人員安全,假設你是救護人員則最好與警察、衛生人員一起協作,在人多、安全、技巧正確的前提下做到最有效的壓制約束,話說小編在這次CIT訓練中還真從警察學長身上吸取了寶貴經驗呢
自我保護靠站位技巧跟良善裝備
警察學長建議人數要是對方兩倍以上, 最好四到五個人行動且要有安全站位,面對病人站出L形或V形連線,達到正面及兩側均有人隨時可以壓制,L形站位指兩個人面對病人正面,一個人在病人某個側面,V型則是兩個人同時在病人正面、兩個人在病人左右側
行動時最好在開闊空間,避免單一通道尤其走廊,因為持刀的攻擊者若往前衝,很可能造成行動人員在走廊上推擠跌倒,即使短暫失去行動力也會因此被攻擊者刺傷,加上開闊空間要將攻擊者拖離時,可以減少他抓住任何施力點增加行動困難度,根據警察的經驗原本四個人可以拉走一個攻擊者,只要他伸手抓住東西,有時就算增援到六人也不一定拉的動他
而環境若是房間只有一個門作為 #單一進出口,人員需一個一個依序進入時,#則考慮配護具像是穿著防刺衣、防彈衣、安全頭盔、盾牌並用攻堅技巧,避免單人通過門時遭受攻擊,而其他人受制於排隊進場也無法及時增援

啟動約束要合理且做法適當
一般來說會動用到約束,大約是在暴力曲線達到危機與高原階段且降階失效後,加上病人有自傷傷人之虞則開始動作,動作前應充分思考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法,即使用了強制手法也應該以保護心態為之,而不是他做了攻擊行為懲罰他,並使用最小限度及適當設備約束,成功約束後也要繼續安撫以求將暴力曲線降階,最重要的是持續監測病人生命徵象,在國外就有發生將病人面部朝下結果窒息死亡的案例,因此約束完要持續於現場、上救護車、到院後評估,然後將結果與為什麼要約束的理由、是否有危險物品都紀錄在檔案上
其實約束是個滿困難的過程,小編CIT演練時,發現要穩穩抓住一個人還真不容易,若現場是多團隊運作,最好訂出一位領頭人來指揮大局並清楚分工,例如誰抓手誰抓腳、從哪個方向靠近抓,建議4~5人同時進行且用L或V型站位,也要避免抓致命部位且以控制大關節為主,以免間接造成病人生命損害,話說,上完CIT…我衷心建議以後把發動約束的指揮權交給警察,他們真專業!!!快、狠、準、效率極高
除了抓的人以外,更要指定一個人專心將病人以一手高於頭部,一手低於腰部的方式做好綁帶約束,這個姿勢可以大幅降低病人使用大肌肉掙扎的能力,最好平常就要練習相關技巧以求快速完成
總之,一旦發生衝突,就很少有不受傷的結果,第二篇文特別做暴力防護跟危機反應,希望提供方法讓大家參考,尤其安全站位、攻堅技巧…身為救護人員的我們真的沒想過,應該好好請教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