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分享】中美關稅戰爭開打,中國除了宣布在稀土資源禁止出口外,另外一項牽動全世界的戰略資源也跟著被重視,那就是新疆的棉花。
過往新疆的棉花被冠上使用童工的標籤,因此在某些衣著品牌被抵制,實際上新疆的棉花根據路透社的報導,中國自己使用約佔87%,出口的23%棉花約佔全世界所需的25%,而由87%棉花中間加工成的棉短絨 (linters) ,中國出口約佔全球70%;棉短絨 (linters)經過硝化,而生成的硝化棉 (guncotton),是無煙火藥/推進劑的主要成分,而根據歐洲金融時報的報導,歐洲主流火藥廠硝化棉有超過50 % 是由中國進口。

由於俄烏戰爭導致全球砲彈需求吃緊,俄羅斯經由朝鮮援助的600萬發砲彈維持了俄軍在戰場上的進攻主動權,同時2023年從中國進口的硝化棉金額也翻倍,因此戰場上仍維持高頻打擊烏克蘭,這也是烏克蘭必須頻頻摧毀俄羅斯儲放彈藥庫的原因;烏克蘭則是進擊靠歐洲及美國的軍援,甚至採購了韓國及印度生產的砲彈來彌補戰場所需,即便如此,還是遠遠無法滿足戰場上的消耗,被迫使用大量無人機取代。
歐洲在俄烏戰爭後啟動了砲彈產能擴張計畫,雖然個軍火供應商紛紛加大生產能量,但原料的短缺使得包括Saab、Rheinmetall等公司紛紛提出示警,也迫使歐盟加速「關鍵原料法案」與20 億歐元粉末基金,但木漿或海藻纖維替代仍需18–24個月才能正式商轉,且仍不能完全取代。

美國雖然本土棉花有足夠的土地能生產,但高純度棉絨仍然有3成左右俄缺口需要填補,雖然美國啟動《國防生產法》與戰備儲料,並以南亞、拉美棉花與作備援,但勢必對於未來的飛彈、火箭、砲彈產能有一定的影響。
至於台灣,因為有明顯的境外敵對勢力,且未來有極高的機率發生軍事衝突,加上台灣無本土棉源,都須仰賴進口,因此,建立棉短絨/乾硝化棉戰備庫存是一定要做的,同時可與美國、日本等簽訂緊急互助協議,另外建立與巴西、澳洲、印度等不同國家的採購來源及運送方式,降低戰時的風險,同時將有限的推進劑藥劑留給戰時必須的彈藥類型。 除了分散進口來源及增加庫存,中期應該要建立本土的硝化棉生產能力,同時在建立時就考量模組化及快速拆遷功能,避免戰時易受攻擊受損。而除了建立產線,長期來看尋找替代方式才是主要,例如台灣原生樹木的木漿脫木質素後硝化的可行性,以及研究以甘蔗渣、竹纖維、海藻纖維等作為替代產品的可能。由於目前相關生產能力都是由軍備局管理,如何能釋出部分環節讓造紙、化工、能源廠等民間單位參與,同時提高危險化學品專業人才的培訓能力,開源節流要同步執行,長久下來才有可能降低相關的進口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