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海上灰色攻防新態勢:中和軍艦擦碰事件與臺灣海權維護戰略

海上灰色攻防新態勢:中和軍艦擦碰事件與臺灣海權維護戰略

圖:總統府、海巡署 文:軍傳媒 Joey

by admin
17.9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海軍艦隊指揮部114年3月27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海軍中和軍艦於當日0038時,在臺中港外約45浬(限制水域外9浬)處執行例行任務期間,與中國籍漁船「閩連漁61756」發生擦碰,雙方人員皆無傷亡,中和軍艦船體輕微受損但無礙航行安全。

案發後,海軍立即聯繫海巡署調派淡水艦與PP-10080艇前往現場協處與蒐證,並展開相關調查程序,以釐清責任歸屬,展現我方對海事紀律與管轄權的嚴正態度。

中共法理操作:從擦碰到主權主張的邏輯鏈

針對此一事件,中共國台辦於27日晚間發表書面聲明,聲稱將對漁船損傷展開調查。戰略前瞻研究員揭仲分析,中共或將此事件納入對臺法律戰框架,企圖比照2022年裴洛西訪台後與2024年金門事件的手法,進一步侵蝕我方於臺灣海峽中線以東及外離島禁限制水域的實質管轄權。

揭仲指出,中共曾於2022年6月透過外交部發言明確聲稱「臺灣海峽屬中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及專屬經濟區」,並主張對該海域擁有完整主權與管轄權,顯示其意圖藉擦碰、衝突等突發事件,藉機推進法律既成事實。此次擦碰事件,恐成中共藉由「調查為名、護航為實」方式,派遣海警或大型海事巡邏船(如海巡06)前往中線以東事發海域,試圖創造管轄先例。

軍艦涉案的戰略意涵:民軍有別、舉措受限

揭仲也針對可能的情況提出提醒,不同於民間船舶可私下接受詢問甚至和解賠償,涉及軍艦的事件將受到高度政治與軍事關注。我方海軍艦艇屬於國軍武裝力量,無可能接受中共官方單位之問詢,亦不可能接受賠償協商。此一特殊性,使中共更有可能藉此事件,進行政治操作與權力擴張,派遣「公務船」實地巡弋或調查,轉化為對臺灣周邊海域的準常態行動。

若我方出現防衛或攔阻作為,中共或將煽動大批漁船以「討公道」為由,配合海警越過中線集結,甚至接近我艦製造對峙場面,形塑其在中線以東「護漁、執法、管控」的行動合理性,逐步擠壓我方戰略空間。

海洋主權建設:國艦國造與公海戰力強化

在發生撞船的翌日(28日),總統賴清德南下高雄,主持首艘高緯度遠洋巡護船「安龍典禮」。該艦屬於政府推動之「海巡遠洋巡護船發展計畫」,預計10年內建造6艘,首艘將於明年交船服役,強化我國於公海巡護與國際協調之能力。

新艦採用油電混合推進系統,具備高續航力與多功能任務模組,能支援海上救援、物資運補與漁業執法等多元用途。其後甲板亦可搭載無人機、突擊艇等,顯示臺灣將於海上人道支援與災防作戰擁有更大彈性與實力。

總統致詞時強調:「唯有落實國艦國造、國機國造,實現國防自主,在地產製與自主供應,才能打造不對稱戰力,守護國家海權。」

海峽攻防的下一步與我方因應之道

當前中共海上法律戰、灰色地帶侵擾與公務船實體操作呈現「三位一體」壓力模式,擦碰事件雖為偶發,卻可能成為中共擴權試點。我方除應持續加強國艦機動應變與情報通報能力外,亦須結合外交與法律戰回應,防止中共藉單一事件,創造海域治理既成事實。

此外,軍民有別之原則應堅守,避免中共操作我方回應為「升高對抗」。唯有穩健而堅決的多層次應對策略,才能守住臺灣的藍色防線。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