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上週隨著山陀兒颱風的接近,海軍船艦在週末其實早就啟動防颱部署,以最嚴謹的態度面對大自然的反撲,避免有人員傷亡或設備受損的情形。
一般軍艦本來就有足夠的防水能力,怕的是風浪造成撞擊碼頭或其他船隻造成的損壞,因此都會強化加固纜繩;但大型的船艦因為港口泊位有限,通常會將泊位讓與中小型船隻已增加防颱泊港船隻數量。不過商業港口就不同,為了怕貨櫃輪等大噸位船隻斷纜在港口衝撞造成更大損害,這次颱風來臨前高雄港務局就下令所有貨輪出港離開,也上演了一幕類似貨船大逃亡的場景。


以上次凱米颱風和這次山陀兒颱風為例,海軍的大型船隻(如磐石、基隆級等)因為體積龐大,會佔去太多的泊位空間,且過往曾有因噸位太大將碼頭的水泥纜樁連根拔起的經歷,因此通常會採機動防颱;所謂機動防颱也就是到颱風來襲的相反方向躲避颱風,颱風從南部接近就往東北方,颱風從北部接近就往東南方的疏泊區躲避。不過機動防颱可不是一般人想像的情況,以為是到無風無浪的海域享受悠閒的假期,其實剛好相反,一般的機動防颱不會到太遠的地方,因此所在地的風浪通常也有5、6級,船艦在海上必須正對著海浪不斷破浪,因此要保持機動,有時一待就是數天在同一區域繞圈圈航行,所有船上的官兵都是暈船為常態,那種辛苦沒有體會過的人很難想像。


以磐石軍艦上的帆纜士為例,每個帆纜士都有42個部署情況時需要到不同的崗位做不同的工作,可以說是船上的中堅士官,而當軍艦要進出港區泊靠或離開時,船上的帆纜士會確保繫泊纜繩的固定及解除;泊港時的繫纜數量通常是六條,也就是船首三條船尾三條,可以有效固定避免船隻移動撞擊。而一般的纜繩是使用尼龍繩,具有較強的抗拉力能力,在颱風來臨時要面對海浪的力量較有彈性,但其強度仍落顯不足,因此通常會採+2、+3的強固方式,也就是同樣的繫繩多繞兩圈、三圈,甚至部分會換成鋼纜,用以加強固定的力量,面對大自然的威力,輕忽只會造成災害。




每次船艦泊港,船首和船尾都會有三組人馬負責繫泊,每組3-5人,都有個主拋手跟副拋手,避免拋纜失敗,岸上通常也會請其他船隻的人協助接拋上岸的牽引纜繩,以8字型繞上纜樁後船上的繫纜人員會慢慢收緊,這時候船尾前後就會相互協調,不斷的拉緊放鬆,讓船艦慢慢的靠近碼頭固定;這個階段需要靠指揮協調人員大量的經驗累積,以及船員之間的默契,同時需要不少的人力來執行,目前尚無法靠自動化來取代。而各船帆纜士之間也會律定自己的通用手勢,通常代表快放鬆快收緊、慢放鬆慢收緊以及停止等五種單手手勢,用以在繫泊時互相溝通協調。


這次山陀兒颱風路徑詭譎又移動緩慢,海軍在週日傍晚就已經部分船艦出港做機動防颱,以颱風緩慢的移動速度,估計要到週四才能返港,當我們爽放颱風假的同時,也給辛苦的海軍弟兄姊妹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