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烏克蘭自製M113裝甲救護車投入實戰

烏克蘭自製M113裝甲救護車投入實戰

圖:烏克蘭國防部 文:軍傳媒 Bryan

by admin
5.2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俄烏戰爭】M113裝甲車,自1960年代初投入服役以來,已經成為全球軍事裝備中最具標誌性和普及的履帶式裝甲平台之一。在其長達數十年的服役歷程中,M113證明了自己在各種作戰環境中的多功能性和可靠性,從而在超過50個國家的武裝力量中占有一席之地。台灣也仿製美造M113系列研發出自己的CM-21裝甲車系列。

M113的設計哲學體現了對速度、靈活性和適應性的重視,使其能夠有效完成運兵、指揮控制、戰場救護和前線補給等多種關鍵任務。其輕裝甲設計雖然無法提供重型防護,但足以抵禦輕武器火力和砲彈碎片,確保部隊能夠在敵火下快速機動。

M113在裝備標準化和模塊化方面的先進性,為後續的升級和改造提供了便利,因此後許許多國家包括增強型裝甲保護、動力系統的升級,以及現代化通信和戰場管理系統的整合,這些改進顯著提升了其戰場生存能力和作戰效能。

然而,隨著現代戰場威脅的演進和對更高防護需求的增加,M113面臨著被更現代化的新型裝甲車輛取代,新裝備提供了更強的直接火力支援、更高等級的生存性設計以及更好的機動性,以適應當代和未來戰場的需求。而烏克蘭在俄烏戰爭後收到西方援助的M113裝甲車,由於其操作訓練容易又有基本的生存性,構造簡單後勤維修容易,因此烏克蘭開始建立自己的生產線,最新一批烏克蘭國內生產的M113已經交付烏克蘭國防軍,並用於戰場上的傷患後撤。

在公路不發達且是平原地形的烏克蘭,履帶車輛的越野性能較輪型車輛稍微好些,且烏克蘭國產M113戰場救護裝甲車不需要太多的額外功能,卻能完美負擔在小口徑武力的射擊下從複雜戰場環境後撤傷患的能力,對於人力資源寶貴的烏克蘭來說,面對俄羅斯不重視士兵生命將其當作消耗品使用,烏克蘭必須搶救任何的有生力量,裝備容易製造,但是人力補充卻沒辦法,未來各民主國家都面臨少子化兵源減少的困難,無人化及人工智能化將是唯一的解方,卻也面臨許多的挑戰。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