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科技】美國的安杜里爾工業公司(Anduril)近期在全世界掀起一股炫風,其標榜的顛覆過往軍武研發模式在快物變動的無人載具時代受到注目。而除了Anduril之外,一家英國海事科技公司SubSea Craft,同樣宣稱其使命為「透過加速的研究、開發與交付海事技術,確保競爭優勢」。
當前海上情勢中,無人化與遠端操作技術日益成為海上作戰與監偵的新趨勢。軍事力量希望以較低風險、較低人員暴險的方法,延伸艦隊或特種作戰部隊在淺海、近岸或受限環境(如敵反介入/反拒止區域 A2/AD)中的存在;裝備需要具備模組化、快速交付、多任務轉換的能力(其對標的國家有點明顯)。
今年5月1日,SubSea Craft正式公布其最新的水面無人載具火星(MARS),並指出該平台從概念到下水僅用約 100 天就完成,MARS是該公司繼其潛/水域輸送平台VICTA之後,推出面向無人水面作戰的一體化方案。從歷程來看,MARS 的推出速度與強調模組性、無人化、可快速部署的特徵,都反映出當前西方海軍技術企業對未來戰場需求的反應。
MARS無人艇特性
MARS被定位為「低特徵/高速」無人水面載具,能在「人員風險不可接受」的環境中運作。且可作為「人/機協同」(Manned–Unmanned Teaming, MUM-T)平台,或完全自主運作,支援現有有人平台的擴充延伸。MARS能安裝酬載多種感測器,包含主動與被動偵測設備(如雷達、光電攝影機)、遊蕩彈藥(Loitering Munitions)等。其設計為可從中型至大型水面船艦發射或整合,具備彈性運用於不同作戰場域。由於MARS從構想到下水僅約100天,此快速交付意味其背後具備成熟開發流程、模組化架構與可能已預設作戰構型,同時也暗示能隨時因應需求改變,據多任務彈性功能。
未來戰場上,電子干擾應該是常駐的背景條件,SubSea Craft特別強調MARS能在通訊受限或GPS被干擾的環境中運作,並具備潛在弱訊號偵測、反偵察與生存能力。該型載具專為「爭奪控制、削弱對手網路」的現代海域爭奪設計。雖然目前公開資料中未全盤披露長度、排水量、續航力、最大速度等具體數據,但外部報導引述「可達約 30 節、航程達約 550 公里」為參考。


戰術任務與作戰構想
- 情蒐與海域監控(ISR):MARS適合於「海域監控/域內偵察」任務,尤其是進入敵方近海、前沿基地或受反介入區域。其低人暴露特性使其能在有人艦艇不宜深入的環境中運作。
總和高性能光電/紅外/雷達/被動偵測系統後,可對海面、近岸、內陸水道形成持續監控,擴大指揮單位的海上域識圖(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MDA)。此外,其模組化設計可根據任務需求切換感測或通訊載荷,提升任務靈活性。 - 反無人系統及敵方威脅(Counter-UxS/Counter-Surface):MARS 不僅可被用於偵察,也可搭載「軟殺傷」(電子戰、干擾)或「硬殺傷」(遊蕩彈藥、其他飛彈)武器,具備針對無人系統或敵方水面及海岸目標的打擊能力。在作戰環境中,MARS 可作為「勇敢的先鋒」,於主力艦隊進入前或沿岸反制壓力區內預先部署掌握戰場態勢。例如部署於前沿島礁或狹窄海峽內,利用低特徵配置進行目標監控或先制干擾,降低有人平台進入的風險。
- 與有人無人平台協同作戰(Wingman)MARS 結合 MUM-T 概念,可作為有人艦艇或特種作戰隊的「忠誠翼伴」。在有人平台進入前、伴隨其突防或掩護撤退時,MARS 可提供額外火力或分散目標,迷惑敵方使其反應緩慢。此外,在複數 MARS 編隊作業時,可分工為偵察、誘餌、電子作戰或打擊節點,形成靈活的分布式水面戰鬥網。其廉價、大量特性正是不對稱作戰要素。
- 近岸水域作戰支援:因其強調「淺水域、受限水道、對抗環境」的設計屬性,MARS特別適合用於島嶼、河口、沿岸防禦或進攻任務。例如在島礁環境中,MARS可以將感測、誘餌、打擊力量延伸至傳統大型艦艇難以進入的淺水區,其模組化載荷可根據任務改為通訊中繼、救援支援或先進警戒等角色,提升作戰的多樣性。
MARS 已於澳洲和美國做測試,並強調 AUKUS 框架中的互通性,此意味此次平台可能正成為英國、美國、澳洲等國合作研發與作戰部署的一環。MARS的快速研發,或將標示未來西方世界對沆中國擴張的唯一解方,也就是以群體的力量壓制單一的惡霸。

台灣應反思的項目
從臺灣或台灣海域安全的角度來看,MARS的設定很符合台灣環境的使用,不過即便 MARS 的公開展示頗具吸引力,模組化載荷與感測效能對於海面/近岸/內水道的實戰適用性,仍需透過實測驗證,例如對抗敵電子干擾、偽裝探測、續航補給能力等;這也是國內未來無人機無人船採購應該要著重的,實測驗證除了接收單位,最好由第三方監督,因為採購是國軍本身,過往有太多案例即便採購品相不符規格,也因學長學弟人情壓力等各種潛在束縛導致放水,就如同抗彈版一般,國軍測試的品質永遠跟民間實測的結果不同。
目前無人系統雖具優勢,但反制方法亦在發展,例如反無人載具武器、通訊干擾、被動偵測無人船跡等;而類似這種無人艇若僅單艦少量部署,效果有限,若要大量投入,則需考慮製造及庫存成本、維護、終端控管、法規/國際法議題等;且一些號稱可由中型至大型平台發射的無人艇,但其部署方式、回收方式、維修後勤支援鏈、在艦操作所需人力、艇載空間等都需進一步分析。海軍預計採購1500艘無人艇,以目前各家的設計來看沒有一家能有足夠的舷外機產能,且舷外機產生的熱訊號將使無人艇成為海面上極明顯的活動靶,而1500艘若一年建造完畢衍生的庫存保存問題將比無人機更難處理,這些目前都看不到有真正落實的規劃,為了花錢而花錢是現階段最大的質疑。
俄烏戰場無人載具的大放異彩,外界壓力下使得無作為兩年的國防部不得不正視現況開始改善,方向雖對但仍未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無人載具真正應用的方式與架構更是一團混亂(如果有的話)。而除了我方引入無人載具,潛在對手早就採用無人平台時,我方的思考反制方案(如反無人船雷達、電子戰、無人水面攔截系統、網絡控制體系)也必須提前規劃,現行空中灰色地帶行動若延伸到海域,中國已大量無人艇不斷騷擾台灣禁限制水域,台灣現行有預設規劃對應方式嗎?還是不讓民眾知道假裝沒發生,亦或是根本偵測不到也不知道已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