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近日中國神舟二十號太空船返回艙疑遭太空碎片的撞擊,造成部分系統損壞,導致中國太空站輪換任務延後,原訂11月5日返航計畫順延,三名太空人留在天宮太空站上,根據中國官方說法,太空站並未出現「艙體失效」或「站體結構危急」的情況,生命維持與站上備份返回艙皆正常,但必須進行「碰撞影響分析與風險評估」後才能繼續執行任務。而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說明太空垃圾與反衛星武器的發展如何共同把太空低軌軌道推向高風險環境。
根據2025 年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ESA)最新空間環境報告,目前約有4萬個>10 cm的物體被追蹤,其中約11,000為在軌有效載具,其餘為廢棄火箭級、失效衛星與碎片,但ESA的分析推估,>1 cm大小的碎片數量實際可能超過120萬個,>10 cm則可能超過5萬個,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受到碰撞的機率大幅增加。

太空碎片的來源有許多,撇除外太空來的微小隕石,其他包括火箭引擎與失效衛星長期滯留、衛星爆炸、事故的破碎殘骸、衛星與衛星、衛星與碎片的意外偶發碰撞(如 2009 年 Iridium 33/Cosmos 2251)造成的更多碎片,以及反衛星(ASAT)武器試驗或實戰造成的密集碎片雲。這些碎片的飛行相對速度通常在 7–15 km/s左右,1 cm大小的碎片就足以穿透太空站,10 cm大小的碎片則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災難,目前的追蹤系統主要鎖定>5–10 cm的目標,對於更小類似子彈大小的物體則無法偵測,這也是這次神舟二十號太空站碰到的物體。
歷史上各國的反衛星測試常產生大量太空垃圾,例如2007/1/11,中國用攔截飛彈摧毀自家失效氣象衛星Fengyun-1C,軌道高度約865 km,這次測試產生超過 3,000塊超過10cm大小的可追蹤碎片,以及推估數萬至十萬的微小碎片,至今仍有相當比例在軌,是史上單一事件最大碎片源之一。美國在2008年使用 SM-3 改良飛彈攔截失效偵察衛星 USA-193,美方強調目的是摧毀含劇毒燃料衛星,利用拋物線設計在低軌摧毀目標,使絕大多數碎片因為重力在數週至數月內重返大氣層燃燒殆盡,屬「可控制風險範例」。

俄羅斯在2021/11/15,以Nudol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摧毀失效衛星 Cosmos 1408,產生至少1,500塊可追蹤大小的碎片與大量微小碎片,迫使ISS與其他衛星採取緊急防護,此次試驗被多國與歐盟明確定調為「嚴重不負責任行為」。印度在2019年以直接上升飛彈摧毀約282 km低軌的Microsat-R衛星,雖然刻意選則低高度目標以縮短碎片在太空停留的時間,但研究發現仍有約2百多個可偵測的碎片被拋向更高的軌道高度。
2022年起,美國正式宣示不再進行具破壞性直接上升飛彈的反衛星(ASAT)測試,並推動作為國際規範,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反衛星方式主要以電磁干擾與欺騙(對衛星通訊、導航訊號進行干擾或偽訊號)、網路攻擊(入侵地面控制中心或衛星鏈路)、高能雷射致盲(對光學偵察衛星感測器造成暫時或長期損害)、以及共軌操作拖曳或破壞對手衛星等模式。 對所有具太空發戰能力的國家而言,不負責任的高空測試到頭來也會傷害到自身的發展及太空設備,因此目前的美、中、俄、印等國仍在強化電磁、網攻、雷射等反衛星(ASAT)能力的測試,只是避免進行在高空的破壞性測試,然而目前對反衛星能力的控制與規範仍然相對落後,聯合國大會第 77/41 號決議(2022)呼籲各國承諾停止破壞性直接上升ASAT 試驗,但中國、俄羅斯投反對票,印度棄權,顯示關鍵國家尚未就「禁止製造碎片的 ASAT 測試」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