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空域挑釁升溫北約東翼承受俄羅斯壓力

空域挑釁升溫
北約東翼承受俄羅斯壓力

圖:波蘭參謀本部網站 文:軍傳媒 Giovan

by admin
8.3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近兩週,歐洲東翼面臨連續的空域壓力測試。9月9–10日夜間,大量俄製無人機自烏戰場外溢並進入波蘭領空,引發北約多國戰機與防空系統的緊急聯合應對,就在波蘭緊急要求召開會議,歐盟向俄羅斯表達抗議之時,愛沙尼亞於 9月19日通報3架俄軍MiG-31戰機侵入領空約12分鐘,北約緊急譴責並啟動更高層級的政治與軍事協調,事件發生後,波蘭與愛沙尼亞均依《北約條約》第四條要求磋商,大量的無人機跟侵入領空12分鐘絕無可能是意外。

就波蘭事件而言,波蘭與北約指出侵入無人機數量約17架,具威脅性的部分無人機遭到擊落,其餘利用干擾使其墜落在空曠處,事件也導致波蘭短時間關閉多處機場空域;緊接著羅馬尼亞也通報俄製無人機越界波蘭外長將此定性為「克里姆林宮測試北約反應」的行動,利用不攜帶炸藥的無人機、但卻以大規模與前進深度來試探北約的決心與流程,事件發生於俄羅斯對烏克蘭大規模無人機攻擊的同一夜,因此俄羅斯一開始先否認是自己的無人機,直到殘骸被尋獲且完整辨識後才改口稱是無人機迷航導致,俄羅斯的行為符合趁機外溢測試的行為特徵,也是繼切斷波羅的海海纜後新一輪的灰色侵擾行動。

愛沙尼亞的領空遭侵擾,性質更接近是利用波羅的海三小國防空弱小的事實,以有人戰機飛越的底線試探。北約在9月23日發出強硬聲明表示,俄方行徑屬「日益不負責任的模式」,並警告將以必要的軍事與非軍事工具回應;北約秘書長同時點出,現場指揮官已被授權在必要時做出「最終決定」,表示現場指揮官可自行決定是否開火擊落俄機。這一表述在指揮與交戰規則(ROE)層面是顯著強化,類似土耳其過往直接開火擊落俄羅斯侵略領空戰機的授權,即便目前情勢尚未構成第五條情境,北約也在提升戰術到戰役層級的快速決策鏈。

為了因應俄羅斯的威脅,北約迅即加強空中預警與反無人機哨戒,包括土耳其於9月22–25日將先進空中預警機AWACS部署至立陶宛,協助補盲低空、慢速與小雷截面目標的偵測與攔截,立陶宛亦授權軍方對越界無人機採取擊落行動,北約已將俄羅斯的侵擾視為常態化,因此制定前線對類似行為的態勢管理行動及方式。

俄羅斯可能的企圖與作戰邏輯

外界推測這些行動顯示俄羅斯意圖在俄烏戰場外進行「戰略偵察與流程偵測」,透過無人機群或有人戰機的侵擾,穿越多個管制區與空域管理國家與單位,藉此測繪北約東翼的空中偵巡節奏、攔截時序與通資電負荷上限,並觀察盟國之間的聯合分工程度與與評估通報延遲的時間,就如同解放軍近兩年對台灣所做的作為相同。一旦掌握相關反應模式,俄軍就可反向設計攻勢行動突破空防,例如以巡弋飛彈、滑翔炸彈及無人機群進攻的時序與地點,藉以飽和單位時間的處置能力達到有效攻擊。

這兩次事件顯示俄方開始善用法律約束的灰色地帶,以不攜彈頭、短時進出、或是直接聲稱迷航、受電子干擾導致等,使北約難以立即啟動第五條防衛的正當性,同時設下陷阱給北約在輿論上製造「反應過當」的風險,也讓歐盟內部討論容易出現分歧,尤其歐盟內仍有像匈牙利以及斯洛伐克等親俄國家。

藉由這些事件,俄羅斯開始執行隊北約的心理與資源消耗戰,頻繁的空域事件迫使北約高頻率出動戰機攔截,墊高燃油消耗、機體壽命減少與人力輪值成本,這對軍費及人力皆不足的北約各國是致命的,在此同時也提高民航與基礎設施管制成本,近期丹麥多座軍民用機場上空的可疑無人機事件,就是典型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威脅行為。

北約現行應對的成效與侷限

目前觀察,北約在三個面向上反應迅速。第一,政治上快速啟動第四條磋商,凝聚共同態度。第二,軍事上加強空中預警、提升東翼緊急升空頻率,並對低空目標強化雷達與電光監視。第三,法規上授權更多邊境部隊對無人機進行即時武力處置,縮短法律決策鏈。這些措施壓縮了俄方行動的時間與空間利益。

然而侷限也相當明顯。低成本對高成本的不對稱依然存在:俄方用便宜且可拋式平台,換取北約昂貴的攔截資源。其次,管制區域廣、威脅型譜廣,從農村邊境到大城市機場,從慢速小型無人機到高速有人戰機,都需要靈活的指揮控制與交戰規則。最後,輿論與法理的夾擊不容小覷,俄方持續以「誤入」、「外溢」或「烏方電戰致偏航」等說法淡化惡意,企圖阻止北約的威懾升級。

北約要破除相關的威脅行為,只能不斷提升自己,打造多層反無人機防護圈。最內層是擴編無線電探測與被動感測網,並結合低殺傷成本攔截器(無線電接管、定向能、網彈或微型近迫武器系統)部署於機場、電力、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節點;中層則可利用機動短中程防空系統覆蓋邊境要道,並加強多國火控鏈的協同;遠層則需依靠AWACS與雷達互相配合,同時整合資訊到跨國指揮中心,確保從偵測到攔截的鏈路能在數分鐘內有效執行。

除此之外,應該確立明確分級對應的交戰規則反應,例如對低威脅的越界無人機,應採「攔截—取證—擊落」的流程,並公開殘骸證據;對有人戰機,則應保持「伴飛驅離—即時通報—證據公開」的節奏,避免誤判。

而在降低成本方面,俄羅斯利用不對稱化作戰,北約就需要建立成本對稱畫的攔截方式,例如利用低成本導引火箭、高能雷射、微波或無線電干擾攔截替代昂貴防空飛彈,並在機場與沿岸聚落布署可快速擴展的模組化反無人機系統,以降低高昂攔截代價。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戰三年,其實戰經驗應制度化輸出至北約建立聯合訓練中心與標準課程,確保北約成員在偵測、電戰與火控協作上有一致標準。

最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跨域威懾與溝通策略應同步推進。除了軍事準備雨行動外,還需擴大經濟與法律手段,對製造、改裝與輸出無人機零組件的第三國實體實施精準制裁,甚至反過來執行灰色行動。同時在歐盟與北約框架下推動「證據標準化」,確保每次越界事件的紀錄、取證與時間軸能快速公開,削弱俄方的否認空間。

從波蘭的無人機群侵入,到愛沙尼亞的MiG-31越界,俄羅斯正以低烈度、可否認且持續化的方式,對北約東翼施加政治與軍事壓力。面對流氓最佳方式就是以實力對應回去,流氓只敢欺負弱小的國家,全世界必須認請此一現實,同樣道理也適用在台海地區。北約唯有確保每一次挑釁都能在數分鐘內被發現、定性並低成本中和,並在數小時內完成法理與輿論定錨,才能避免這些灰色侵擾和消耗逐漸耗損自身國力,甚至創造自身反向行動的有利基礎與條件。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