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際軍事新聞】根據「Breaking Defense」的報導,2025年初,一艘由美國Seasats公司製造的光魚(Lightfish)無人艇(USV),從美國聖地牙哥出發橫跨太平洋航向日本的長城航行測試,在這段約7,500海浬的航程中,光魚(Lightfish)無人艇(USV)自主航行六個月之久,且為了安全的考量,USV全程開啟AIS避免與其他船隻的碰撞。
在報導中,Seasats公司首席執行官邁克·弗拉尼根(Mike Flanigan)表示,團隊發現6月份該USV在關島西北約330海浬處時,被中國南昌級驅逐艦接近並「非常近距離地尾隨」約20分鐘,距離估計僅數米之遙。即便USV透過AIS自動識別系統持續發送其位置,解放軍軍艦仍持續接近,這場偶發的「無人船被尾隨」事件,不僅揭露出USV在開放海域的曝光與風險,也說明無人平台在國際海域行動中可能引發的外交、法律與戰術挑戰。
光魚(Lightfish)無人艇(USV)長約3.5公尺寬1公尺,吃水只有79公分,重量166公斤,載重只有30公斤,是美國Seasats公司主要的旗艦產品,以太陽能驅動電力引擎來行駛,極速只有4.5kts,巡航速度2kts,複合材料的船體使其輕量耐用,搭配模組化的設計可更換不同的載荷執行不同的功能,但因速度慢,主要任務還是ISR(情報收集、監視、偵查)為主,主打是小型、輕量、皮卡就可載運,同時只需一人以類似平板的控制器就可操作。

在前陣子台灣公佈的軍事特別預算中,無人艇項目的預算就達180億,但是要購買何種用途無人艇並未完全公佈,但是依照美軍近期大力推動USV與LUSV(大型無人水面載具)研發方向來看,其強調具備容器化模組可更換搭載不同武器系統、遠航能力強,可支援「Distributed Lethality」(分散式殺傷)概念,台灣海軍應用方向應該也是朝向在台海或南海衝突中部署大量USV,對解放軍船艦展開干擾與消耗作戰。
USV在台灣防衛中的功能
烏克蘭在黑海對嗨海艦隊發動的一系列打擊模式造就了無人艇的時代,沒有海軍的國家擊敗了俄羅斯的黑海艦隊,迫使其退出黑海以自保;自殺式USV主要針對阻絕與延緩中國登陸艦隊行動,解放軍軍艦小型火砲眾多,要能突破防禦增加攻擊成功率,需要利用偷襲的方式,不管是無人艇本身的隱蔽性、速度、搭配天候、AI操控蜂群、傳統返件武器同時進攻等,但是另一種高價值目標則是後勤船隻類,無人艇埋伏在敵人認為最不可能受到攻擊之處突襲,得手並重創解放軍行動機率將大幅增加。

分散部署與人員風險最小化
USV最重要的就是以小博大,減少了人員作戰損失的風險,尤其台灣人力資源比中國少許多,藉由無人載具大量消耗敵方人力就是烏克蘭能堅持到現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利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以指揮站模式控制大量無人小艇,可整合自動/半自動航行與編隊戰術發動同步攻擊,才能將效益最大化。另外若能將USV 與現有海軍艦艇做資訊整合,將無人艇真色收集到的資訊同步傳遞,甚至整合岸基雷達/光電系統,同時也可引入母船概念,讓有人艦擔任指揮與補給平台,將能構建台灣岸基偵測系統外的延伸複合感知網路,減少戰場迷霧外同時掌握周邊海域態勢,其實比起拼命造友人船艦,台灣海巡最需要的其實是利用科技減少負擔,可惜在無人艇這一領域海巡素呼完全沒跟上世界腳步。

中國九三大閱兵前期曝光的新裝備中,有一款像是大型長程核子魚雷的新裝備,先不論其真正的用途,但中國在USV這領域已經領先台灣好幾個代差,台灣連思維都還沒跟上,更不要說國產科技實力。建構本土軍工產業是正確的方向,但應該放眼世界的領先科技,適當引進才能真正提升本土工業,若再閉門造車數十年,就如同歷史工業國家對上冷兵器國家一般,國立的代差將直接輾壓。
此次 Lightfish USV與中國驅逐艦的驚險遭遇,提醒所有國家:USV 正進入海權衝突的前沿舞台,已非科幻,而是現實。對台灣而言,發展自主且具殺傷力的USV,不僅是一項戰術創新,更是國家防衛體系的戰略補足,未來台灣若能有效整合USV與傳統海軍能力,並在國際海事法律與政策層面預先鋪設清晰框架,才能真正強化台灣的「不對稱防衛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