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韓造船聯盟改寫西太平洋核潛艇量能(下)

美韓造船聯盟改寫西太平洋核潛艇量能(下)

圖:DVIDS 文:軍傳媒 特約 賴正庸

by admin
43.2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軍事專欄】上個月底,川普與韓國總統李在明在韓國慶州市會面。會談中李在明向川普提出,希望美國向韓國提供核動力潛艇所需推進技術與核燃料。「我們並非提議建造配備核武的潛艦;而是因為柴電潛艦的水下續航力較差,限制了我們追蹤北韓或中國潛艦的能力」李在明說。這種說法乍聽之下合理,但對任何稍微對潛艇發展歷史、戰術戰法有多一點瞭解的人就一點也不合理。

韓國與台灣一樣能源、原料與糧食高度依賴進口,而位於日本奄美大島與琉球間的奄美海峽,更是韓國90%以上進口能源、原料的必經之地。來自赤道的太平洋暖流(黑潮)沿著台灣東部北上到琉球後,穿過奄美海峽到奄美西方,再向東北穿過奄美大島與九州島南端之間的大隅海峽後,沿著九州-四國-本州東側北上,是自古以來西太平洋北段最重要的航海路徑(詳見筆者前文)。而對前往韓國的商船來說,穿過奄美海峽後不隨黑潮向東北,而是沿著日本九州與濟州島間的中國東海進入對馬海峽。

韓國核潛艇建構1000海浬護航戰力,突破解放軍海軍封鎖網

無論是穿過麻六甲海峽北上,還是從北美洲遠渡重洋東來的商船,最終都須沿這條奄美海峽-對馬海峽航線前往釜山或仁川。韓國潛艇部隊只需在對馬海峽東西兩側出口向北設置多個伏擊區殲滅北韓南下潛艇,即可保護最大商港釜山,而這種水下伏擊工作最適合柴電潛艇。

韓國海軍成立於1948年,是三軍中最早誕生的軍種。原本以近岸防禦為主,以應對任何來自北韓的沿岸攻擊;廿一世紀後隨著經濟與國際地位提升,韓國海軍也計畫於2020年代成為藍水海軍。

研究韓國軍事發展的知名挪威學者Ian Bowers在2018年出版的《韓國海軍的現代化:海權、戰略與政治》指出,韓國海軍推動藍水海軍計畫不僅是滿足成為一個中等強國的地區政治野心以及對北韓的擔憂,更重要是維持足夠獨立能力以威懾對其地區海事利益和海上交通線(SLOC)威脅的目標。

2025年2月韓國海軍於濟州島西歸浦市成立機動艦隊司令部,就是邁向藍水海軍的具體成果。司令部下轄3艘世宗大王級神盾驅逐艦、6艘李舜臣級驅逐艦,以及正祖大王級神盾驅逐艦(1艘已服役、2艘建造中),另視狀況編入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及仁川級巡防艦,並預計於2030年代初期CVX航空母艦服役後,對標日本新八八艦隊計畫,形成以F-35機群為核心的輕航母打擊群。

該司令部選擇設於濟州島,一方面掩護奄美海峽-對馬海峽海運生命線,防止來自北邊與西邊的北韓與解放軍威脅,更重要的是具有極佳的出擊位置,以仿照日本海上自衛隊建構韓國自己的「1000海浬海上生命線」。

日本的「1000海浬海上生命線」是指從九州南端延伸1000海浬(1800公里)抵達菲律賓──日本海上自衛隊需有能力護衛船團從呂宋島東側出發,穿過巴士海峽沿台灣東部、琉球列島北上抵達九州。這是日本的絕對生命線。過去40多年間海上自衛隊都是依循這個戰略建軍,建構以航空母艦/直升機護衛艦與神盾艦、反潛護衛艦為核心的新八八艦隊計畫。琉球諸島上的飛彈陣地提供船團對空與對艦火力掩護,水下則由柴電潛艇封鎖各海峽。

隨著近年解放軍東出第一島鏈,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間的菲律賓海將成為未來美中雙方海軍決戰的舞台。韓國無論在政治上或航線條件上都無法完全仰賴日本海上自衛隊保護,因此籌組一支足夠強大的護航艦隊,武裝掩護從呂宋島到釜山之間的韓國運輸船團,就是當前韓國海軍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

相較於海上自衛隊可利用現有島嶼間設置潛艇伏擊陣地,韓國海軍的柴電潛艇並不具備伴隨護航戰鬥群長程往返菲律賓的速度與持續力。而最好的解方就是仿照美國航空母艦打擊群,由高速核攻擊潛艇提供船團水下掩護與保護。這樣的腳色更接近於傳統上的艦隊型潛水艇,強調與水面艦隊協同作戰能力,而非埋伏獵殺敵方潛艇──而這樣的高速、長距離作戰需求,也非韓國目前德系血統潛艇構型所能滿足,進一步印證了韓國可能取得維吉尼亞級的猜想。

可預見在未來台灣周邊海域情勢升高時,日本的柴電潛艇將扮演封閉第一島鏈各海峽的腳色,而韓國核攻擊則將擔任水下護衛,在解放軍與美國第七艦隊在菲律賓海航空決戰時,高速前進排除水中威脅目標,與CVX輕型航母為核心的護航艦隊,保護珍貴的油輪、天然氣運輸船穿過戰區返回韓國。

一架美國海岸防衛隊(U.S. Coast Guard)MH-65E「海豚」(Dolphin)直昇機於 2025 年 3 月 18 日執行例行任務時,飛越正在華盛頓州外海胡安.德富卡海峽(Strait of Juan de Fuca)航行的「緬因號」(USS Maine,舷號 SSBN-741)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 U.S. Coast Guard photo by Petty Officer 1st Class Steve Strohmaier

韓國擁有核潛艇與AUKUS的競合關係

當韓國企業透過MASGA計畫切入美國海軍造船供應鏈,2030年代中期韓國海軍與澳洲海軍各擁有2-3艘核能攻擊潛艇成為可能,而西太平洋的水下勢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台灣與美國第七艦隊海軍將更多扮演主動出擊腳色,前進至台灣海峽南北兩端甚至海南島周邊,獵殺中國東海與東沙島周邊海域活動的解放軍潛艇。美軍將投注更大力量防止解放軍穿過巴士海峽。

日本海上自衛隊主要負責封鎖琉球諸島,防止解放軍水上/水下力量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菲律賓新建立的潛艇部隊負責堵塞菲律賓群島間重要水道,防止解放軍潛艇部隊前進到呂宋島東方的台、日、韓船團集結區。澳洲AUKUS計畫本來就是為了快速前進部署到海南島-巴士海峽一線而採用核攻擊潛艇,會更大程度扮演封鎖麻六甲海峽及孤立中國在南中國海上各島嶼基地的腳色,同時獵殺區域內的解放軍潛艇。韓國海軍一方面柴電潛艇部隊在黃海阻止中國與北韓潛艇南下,掩護美軍前進渤海灣狩獵;另一方面核攻擊潛艇伴隨機動艦隊快速穿梭於濟州島-呂宋島之間,扮演第一島鏈間水下巡邏隊/救火隊。

10月31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接受媒體訪問時,被問及導入核子動力潛艦可能性時表示「不排除所有選擇,將評估提升嚇阻力與因應能力必要的對策」。雖然在高市內閣執政聯盟聯合執政協議書中已明確記載以保有「新世代動力」潛艇為執政目標,但在尚未明確擺脫「非核三原則」前,日本核攻擊潛艇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從美國總統川普訪問日本期間與高市早苗首相間互動,或許已經達成某種默契。

在澳洲核潛艇負責南中國海守備區,韓國核潛艇負責沿第一島鏈機動支援下,美國攻擊潛艇部隊可以更專注於前進主動獵殺解放軍潛艇部隊。在解放軍海軍水下作戰與反潛技術嚴重落後的情況下,西太平洋海軍態勢正在無聲無息間快速失衡。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