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科技】隨著民間傳論的2027年中國攻台時間點逐漸靠近,軍事專家分析在中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長程火箭的打擊下,以及對台灣空軍及海軍有生力量的消滅,除非台灣自己垮台投降,不然最終中國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實行兩棲登陸作戰,解放軍實際佔領台灣。
現代兩棲作戰從過往二次大戰起開始的「近岸強制進入」(forced entry)戰術逐漸轉向「靈活部署」方式,英國民間軍事顧問公司 c 推出的「瀕海攻擊艦」(Littoral Strike Ship,LSS)概念,代表一種低成本、高彈性、模組化的戰略創新,雖然尚未列入皇家海軍正式裝備,但其設計理念已深受包括美國海軍特戰司令部(NSWC)與歐洲多國安全機構關注,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兩棲作戰艦艇的新興平台。
設計理念:從商船改裝到模組化打擊平台
由於經費的限制與作戰理念的改變,皇家海軍陸戰隊調整為小型、靈活的部隊,主要應對區域威脅並支援快速、低足跡的任務為主。鑑於二次大戰美國將商船貨輪大量徵用快速改裝成運輸船,Prevail Partners設計的LSS理念源自改裝退役商船的思維,將平價與高度可改裝性作為核心優勢。LSS以FSG 4100 RoRo滾裝貨船船體為基底,FSG 4100的雙柴油引擎使船速度達到20節,續航時間為28天,航行距離為10,000海裡,可供車輛停泊的車道長度約為2,428米,可容納多達400名軍人,但其核心船員需求僅 35 名。改裝的LSS全長約150至200公尺,排水量約為7500至20,000噸。前甲板可充當直升機起降甲板,可將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兵力投射到200英里外的岸上,同時避開多數暗房系統的反擊。其艦內結構經過重新設計,模組化思維可依照任務快速切換搭載Navy PODS系列模組:
- 特戰部隊快速部署艙(Special Forces Launch Module)
- 無人載具(機/船)控制與收納艙(UAV/USV模組)
- 傘兵與直升機甲板(可容納Merlin、Wildcat等直升機)
- 臨時醫療站與指揮艙段
- 掃雷、佈雷模組
- 先進ISTAR模組
由於其搭載艙段模組化的特性,可以依照任務的需求快速組建特遣船隊,且能隨時改變調整,外圍的護衛以軍艦來執行,LSS可以在低衝突地區不受注意的實行低調任務,例如特種小艇施放、無人載具施放與回收、臨時反潛中心等。

作戰效益:灰區行動與低烈度衝突的理想載台
近年的海盜事件、紅海衝突、以及俄國艦隊在黑海上面臨的情況,顯示傳統兩棲突擊艦過於昂貴、缺乏戰術隱蔽性與部署彈性,Prevail Partners的瀕海攻擊艦(LSS)雖然只有搭載進迫武器系統作為最基本的防禦,但符合其低成本隱蔽行動的特性。LSS以商船外型進行偽裝,降低偵察衛星與敵方雷達辨識難度,可在不引起政治衝突升級下潛入戰區周邊,然後藉由施放快艇、水面/水下無人艇或特戰分遣隊,於24小時內完成偵查、攻堅、破壞、干擾或搜救任務,甚至可以作為無人機/艇隊的指揮母艦。
LSS並無法取代傳統的大型兩棲攻擊艦,但其特殊的模組化設計,使得英國海軍將能有彈性的維持一定的艦隊能力;例如平時可以承接海運業務,戰時以租任的方式進入軍隊服役,將能有效降低大型軍艦的維護成本及人員需求。
對台灣的啟示
台灣的造船廠如台船已經有能力建造大型船隻,載台本身並無問題,上面搭載目前無法自製的模組化系統可與國外合作建造或採購技轉,此種船艦無論是在南海爭議島礁區、或台灣周邊突發狀況中,LSS都可扮演灰色行動的「非對稱槓桿力量」。
對台灣而言,面對中國「灰色地帶」策略與混合戰挑戰,發展類似LSS的低成本、快速轉換艦艇,不僅可補足高價主力艦之間的戰術空窗,更能強化第一島鏈內部自主投射與反制能力。例如配合電子干擾裝備、雷達、偵測系統、無人機、無人艇的裝備,LSS可作為「近岸多功能」平台不但能彌補海洋監視的缺口,同時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利用模組化無人載具母艦或特戰分遣艦,無需大規模軍艦介入,降低政治衝突及升高局勢的風險,又可建立具韌性的海上分布式作戰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