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在現代戰場上,裝甲車輛(AFV)始終扮演關鍵角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初登場至今,戰車、步兵戰車、裝甲運兵車,無不以火力、防護和機動性為設計三大基石,三者互相伴隨與牽制。但隨著科技進展、作戰場景與威脅來源劇烈轉變,裝甲車的設計思維正被徹底顛覆。烏克蘭戰爭的雨季泥沼及無人機威脅經驗,凸顯即便擁有全球最先進、最重裝的坦克與裝甲戰鬥車輛,如果無法適應惡劣地形或快速調動,或因無人機與智能彈藥失去制空優勢,即便再強的裝甲,終究會淪為活靶。那麼,裝甲車在AI時代能否走向更輕、更快、更靈活?又該如何面對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興威脅?
「重量=安全」的錯誤迷思
過去的設計哲學認為,增加裝甲厚度與重量即可提升存活率。然而事實證明,當裝甲車與戰車的總重屢創新高(如美國M1A2、德國豹2A7超過65噸,Boxer 8×8裝甲車突破40噸),戰場上卻頻頻出現因橋樑承載、道路寬度、惡劣氣候甚至泥濘而導致裝甲車輛被困的窘境。俄羅斯嘗試使用包得密不透風的戰車防禦無人機的攻擊,犧牲火力緩慢前進期望能突破戰線,也嘗試使用快速無裝甲的四輪越野車突襲,雖然最後都以失敗收場,但裝甲車的未來也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
以烏俄戰爭為例,雙方許多主戰車雖然正面防護優異,卻因移動緩慢,成為FPV無人機自殺攻擊與反裝甲飛彈的理想標靶。這說明,在面對多維度威脅時,戰略與戰術機動性的優劣,往往遠比單一指標的防護力更為關鍵。
要提高機動性,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要嘛提高動力輸出,要嘛減輕重量,提高動力輸出會造成動力系統增大增重並增加燃油消耗,因此輕量化就成為首選。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裝甲車輛開始採用先進複合材料與模組化設計,例如陶瓷、鋁合金、碳纖維強化複材等材料,有效降低重量同時維持抗彈性能。新一代輪型裝甲車(如Patria AMV、Stryker)就大量使用複合裝甲,甚至部分無人戰車以高分子泡棉或金屬3D列印結構,由於沒有成員需要保護,因此捨棄全車保護的概念,著重重點系統防護,達到輕量化的目的。
模組化也是趨勢之一。以以色列Namer APC為例,車體防護套件與動力單元可依任務需要快速更換,適應不同威脅環境與戰術需求,避免“一車定終身”的老舊思維,這點也是目前中科院或軍備局研發新裝備幾乎沒看到的新思維。而未來隨著增材製造技術(3D列印)進入戰備物資前線,裝甲車的維修與改裝速度有望大幅提升,美軍目前已經引進相關概念到船艦零件替換維修上,未來有可能成為軍隊標準SOP。
在提升動力方面,傳統重型柴油引擎雖可靠,但燃油消耗高、體積大。如今混合動力與全電驅動逐步成為發展主流,不僅能縮小動力系統尺寸,也為搭載大功率感知設備、電子戰與能量武器預留電力空間。例如BAE Systems的“黑豹”無人地面載具(UGV)採用全電驅動,具備極低噪音、低熱源、快速啟動優勢。先進裝甲車更搭載智慧電源管理,AI可根據即時需求自動切換供能狀態,有效延長續航與降低後勤負擔。
AI的導入,使得裝甲車輛具備前所未有的環境感知與自動導航能力。透過熱成像、光學雷達(LIDAR)、多頻段雷達與環景攝影,AI系統能即時分析戰場威脅、辨識目標、規劃最佳行進路徑。AI促成無人裝甲車的誕生,同時有人/無人裝甲車協同作戰將成為趨勢。無人戰車可做為前線誘敵、彈藥補給或反無人機載具等平台,甚至搭載貨砲進行火力輸出,使有人戰車遠離高危險火網降低人員傷亡。烏克蘭戰場上已可見簡易履帶或輪式UGV配合FPV無人機聯合作戰達成首度無人載具擊敗防守部隊佔領陣地的案例,顯著提升部隊機動壓制與情報回傳效率。

面對無人機與智能彈藥的全新防禦思維
烏克蘭衝突與納卡戰爭證明,廉價的FPV自殺無人機能以極低成本重創最昂貴的戰車隊列。面對戰場上漫天飛舞的無人機、反裝甲彈藥、巡飛彈等新型威脅,單純加厚裝甲已非上策,就算加厚仍會被敵方找到弱點(例如引擎上方)等加以攻擊。國外新世代裝甲車已廣泛安裝主動防禦系統(Active Protection System, APS),利用雷達、紅外線與AI光電圖像處理,實時偵測並攔截來襲飛彈或無人機。但隨著無人機群攻、低空滲透、電子干擾等新戰術正不斷湧現,使傳統防護體系面臨“守不勝守”的窘境。
此時,裝甲車設計必須跳脫“固守靜態”思維,轉向多層次、主動/被動結合的智慧防禦,例如搭載干擾發射器、雷射武器或小型打擊無人機,同時未來裝甲車需配備強化的頻譜感知、定向干擾與賦能自組網路,阻斷敵軍無人機通信與遙控信號,降低其作戰效能。AI可協助車輛隨時變換偽裝紋理、調整紅外與雷達反射特徵,針對戰場環境自動切換最佳偽裝方案,讓敵方無人機難以精確鎖定,降低被無人機自動標定機率。
台灣地形複雜、橋樑狹窄,傳統重型坦克與步戰車難以全境自由機動,台灣自研的輪型甲車雲豹CM系列是很好的載台,除了利用基本地盤加以改良,同時擴大模組化發展不同的車型,也應多看外界的趨勢。附加裝甲是必要的,能增加防護力並能快速更換,然而台灣無法自製引擎的缺點限制了取得的動力來源,導致增加附加裝甲的重量後將大幅降低性能,這需要引進國外的技術提升台灣的軍工產業實力來達成,但經過數十年仍未解決這問題,令人懷疑問題的起緣是否根本在台灣有無足夠的渴望。
另外積極發展AI控制的UGV、無人戰車與蜂群式小型無人機聯合作戰體系也是目前世界的趨勢,台灣民間半導體與ICT產業優勢應該導入加以應用,加速AI系統、感知器件、電子戰模組與能源管理研發。目前無論是中科院還是軍備局研製的裝備幾乎都是世界上已有的普通裝備水平,甚至連軍方都不滿意這些裝備的表現,引進國外技術才能迅速提升國內軍工產業的水平,這必須是有系統地培養,而非只是想撈一筆國防預算。

台灣採購的M1A2T已在本月到齊,M1A2T也只是提升台灣陸軍戰車水平到與世界同級,並非地表最強或無敵,如何改變運用思維才是戰場勝負的關鍵。俄羅斯烏克蘭鏖戰三年,幾乎沒有幾次是裝甲力量的直接對決,因此99式vs M1A2T的畫面可能只能在腦海中想像,面對有可能將自己摧毀的強敵前先將敵人摧毀是雙方不變的原則。可惜以目前國軍呈現的任何跡象來看,陸軍對此並未做好準備,大陸軍思維仍主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