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於昨日的例行記者會中,因應俄烏戰爭中無人機在戰場的大放異彩,政府要求國防部積極規畫建構我國「無人機」不對稱戰力,加速推動我國各型無人機研發產製,同時結合中科院與國內民間廠商的能量,打造我國「無人機國家隊」,以快速建立我國無人機新戰力。
整個計畫分成軍規以及商規兩種,軍規仍以中科院的銳鳶、騰雲等中大型無人機為主,商規的部分則分成艦載監偵無人機 陸用監偵無人機、目獲型無人機、監偵型無人機、微型無人機等五個不同規格,由於是商用無人機,因此自然不會有相關察打一體的配置。
目前進度來說,商規無人機的緣起是運用民間現有技術能量,快速製造「商規無人機」提供國軍使用;全案由國科會、經濟部、國防部與中科院成立「軍用商規遴選作業小組」制定5款軍用商規無人機委由民間廠商開發製造,並由中科院協助國軍執行測試驗證與技術諮詢工作,預計今年7月底原型機交貨,8、9月間測試驗證並交由廠商改正,明年開始量產。
由於中科院開發無人機至少十年,一直拿不出讓國軍滿意的成果,近幾年國外無人機產業成顯學,各國都急起直追,中科院的產品在國際上並不具吸引力,因此針對中科院在無人機國家隊的角色與功能,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研究所齊立平所長表示,中科院主要的功能有三
1.推動核心技術發展:掌握及推動無人機飛控、導航 、空電、資通訊(加密與展跳頻)、資安與火工等核心技術開發,與全機系統整合。
2.擴大產業合作:機體、系統件等,充分利用國內產業資源,透過釋商扶持國內產業,落實國防自主政策。
3.強化我國無人機產業鏈:持續深化無人機技術,透過產業合作與技轉,加速產業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
外界質疑預計採購3000架無人機的200億預算來源,國防部也表示研發預算是由國科會來支應,量產的預算才會由軍事投資預算中撥用,但以現在大量增加軍事投資預算,且動輒都是百億以上,國防部其實可以將相關內容公布給民眾釋疑。
針對這五款民用無人機,目前看到似乎有重複功能的情形,是否符合國軍的作戰需求,這五款無人機預計配發的單位及數量,使用的功能需求等,其實也是大眾所關心;由於對岸無人機產業發達,能建立國內無人機產業,避免戰時被對方駭入破解或是全面斷鏈,本是全體國民該支持的事,但是如果連軍方都無法明確需求及落實在使用,例如烏克蘭的無人機火砲支援殺傷鏈系統,台灣是否有導入或中科院是否有類似的整合系統,能與國軍的指管系統互通,則無人機在戰場上才能真正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