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近期發生的軍紀事件層出不窮,先是有T91槍機遺失,接續又發生45手槍掉包案件,而二膽島的陳姓上兵失蹤,軍方搜尋未果後,3月10日傳出該員在廈門獲救,在未查證前就傳出該員疑似叛逃投共的臆測消息,結果未出卻已嚴重傷害國軍形象與民眾信心。
先前空軍士兵網路販賣改造手槍被逮,事件發生後國防部即刻下令全面清查械彈,但各單位回報都正常;2022年5月間海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所屬龍泉新兵訓練中心第二營的45手槍被以模型槍掉包,前任營長知情並要求後勤官配合造假,現任營長交接時有疑慮單位卻未往上呈報,為何沒有向上反映而甘願(或被迫)掩蓋事實?是否因為學長學弟制的影響,或是考量後續的升遷而有所隱瞞? 直到被決定退伍不想揹黑鍋的人員舉發才曝光。
而海軍陸戰隊99旅的槍機疑似是去年6月已經遺失,但負責的士官怕受懲處,以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蒙混過關,遭到其他幹部向營長檢舉才浮上檯面。
一般槍枝入庫之前會經過兩道雙重檢查,通常是打靶射擊完清潔槍枝時才會拆下槍機,且都會在中山室等固定地方做槍枝清潔保養,一有遺失零件應該在值星官檢查時就會發現,可以立刻封區尋找,為何槍機這種重要部件缺少可以連過兩關? 早在2010年國軍就開始研究導入RFID進行械彈管理,期能解決類似的弊端與方便管理,但由於多方考量基層部隊尚未實行,若能以科技取代人為表單的管理,的確可以節省大量文書時間,同時更能有效防弊。
而上述類似的情況,其他單位是否還存在未曝光?開玩笑的流傳八字輕倒楣就出事,幸運的安全下莊調離另外單位,這難道是軍隊應該有的常態嗎?

舉例來說:以國軍目前的標準作業流程,一線戰鬥部隊打靶都是使用個人的槍枝,每次打靶前會將槍枝送鑑定,確認可射擊後才使用,包含軍官的手槍也是,打靶完個人清潔自己的槍枝,清槍完成值星官要先檢查槍機等各部件未遺失,入庫前負責士官要再檢查一次以雙重確認,整個SOP其實沒什麼問題,但是實際各部隊是否有落實執行就是關鍵。
目前軍方的靶場不夠,有限的排程時間各單位必須打完規定的子彈發數,若某單位槍枝出問題整個靶線就會受到延誤而無法完成訓練任務,也會影響到其他部隊的訓練作業,部分主官為了怕橫生枝節,就會利用單位內沒滿編沒歸屬的人員配槍成為單位射擊槍,這種作法在新訓單位較常見,雖能預防臨時出狀況的機會,但反而會導致無法及時發現槍枝被掉包的問題。


再談二膽陳姓士兵失蹤事件,目前確認人在大陸,但是因為陳姓士兵沒有公開露面,各界臆測滿天,甚至形容為是叛逃投共;陳姓士兵已經是伙房上兵且服役兩年多,過往在軍中容易受到不當對待的多半以新兵或剛下部隊的二兵機率較高,現在部隊管理人性化,現況跟過往已不可同日而語,會選擇海象不佳的冬春之際冒生命危險游泳過去,真的是被債務逼急嗎? 仔細推敲會發現還有諸多疑點有待釐清;是否該員是因為晚間精神不繼而不慎失足落海,在游不回來的情況下被洋流帶到廈門海域也是一種可能;以目前有限的資訊加上兩岸目前的氛圍,若陳姓士兵真是叛逃,中國難保不大肆宣傳同時做認知作戰貶抑國軍,因此在真實情況都仍是未知的情況下,海基會3/16的質詢承認無直接連絡,而目前的權責國軍不能跟大陸方直接接觸,等於所有的訊息都未經證實,因此更多的佐證資訊出現前擅自妄加臆測並無助於事件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