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門民防自衛隊防空洞

金門民防自衛隊防空洞

圖:國家文化記憶庫 文:軍傳媒 張火木 教授

by admin
3.6K 瀏覽次數views

九三砲戰發生過後,金門百姓初次嘗試到這種像鞭炮式的大砲,對大砲的名字,金門人剛開始都延用舊時「大槓」的稱呼,當時的大砲殺傷力不大,但是各村落指揮部已經指導百姓在村莊外圍挖掘了不少「防空壕」。依據耆老王清林老先生的說法:「從九三砲戰到八二三砲戰初期,金門民間的防空洞掩體極為簡陋,除了村中幾個土洞外,一般民眾就在住屋內用幾個空的汽油桶,幾塊木板,上面再置幾包海蚵殼就成了所謂「防空洞」,供人員避難掩蔽之用。」

民國45年春,因感於島嶼作戰,對傷患醫療後送安全措施至為重要,由尚義醫院擬定興建地下手術室掩體病房,開闢由該院通往夏興村的交通壕道路,俾便運送傷患,並報請國防部使用民工兩萬工作日。交通壕的壕深約3、4公尺,寬約2公尺,每人要負責挖大約2公尺的長度,工具要自備,中餐膳食也要自理,民防隊以12人編成一班,工期長達一個半月以上。

民國48年在當時國防部部長俞大維指示下頒發《金馬地區民眾防空防砲壕洞構築注意事項》,並建議壕洞興建位置應在民眾住所院內,或接近住所地點,儘可能以一戶一座為原則,如因地形等因素影響,數戶共用一座防空砲壕時,應特別注意進出路線。

40年代,因為兩岸熱戰,金門化身為烽煙四起的戰地,從地面到地底,均滿佈軍事工事,全盛時期駐軍高達10萬人。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後,駐軍減少。數十年過去,荒煙漫草幾乎埋沒了營區設施,我們既不能視若無睹,更不該遺忘戰火的傷痕。民國56年9月,全縣自然村,根據各村人口數、地形面積、指揮掌握等狀況,重新整併,並採「軍、政、警、民」合一體制,至65年,正式選定金城、賢厝、頂堡、安岐、昔果山、后湖、瓊林、成功、沙美、斗門、陽翟、內洋12個聚落成為標竿戰鬥村。至72年又整建山外、上林、雙口等戰鬥村,合計18個。其中金湖鎮瓊林與成功均在金湖鎮轄區內。

在蕭政之擔任秘書長時期,山外里正積極籌募營建護國寺,因此,該寺落成誌落款人是蕭秘書長。金門當時157個自然村,依據地理人口及戰術上之需要,規劃成104個戰鬥村,每一個村設有一位村警,稱為戰鬥村警員。以各村既有坑道、碉堡為基礎,增建地下坑道,用連結貫通的方式,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揮火力於地上的目標要求,徹底實施生活軍事化、行動戰鬥化,讓戰鬥村聚落組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戰鬥體系。

依據民國96年《金門縣志》的統計,總計金門地區歷年構建之防空洞高達3,580座。金湖地區歷年構建各種工事,包括防空洞815座(佔全縣22.7%)、機槍堡24座、兩用堡54座(佔全縣26.3%)、地下室18處、彈藥庫10座以及坑道2,223公尺(佔全縣19.6%),總容量人量12,500人(佔全縣18.7%)。

總之,自民國45至81年,金門長達36年的戒嚴、戰地政務軍管時期,因為威權體制、嚴苛的各種單行法規,確實讓許多金門子弟離鄉背井,渡海來臺尋找出路。但繼續留在島上百姓而言,可以說是「生聚教訓」與「艱苦卓絕」的日子,也是本書要論述與舉例解釋的核心內容,尤其是民防隊出勤務的歲月,那些刻骨銘心的故事情節。

金門地區民防自衛組織的建構,所反映者實屬戰地政務體制下的時代需要,民防自衛部隊的各項訓練,各種軍勤任務,承受的各種代價、損失,以及嚴密的管制,在在顯示出其特殊的時空背景。若能透過專書發行,應可以完整呈現地區民防隊過去四十餘年間,為國家、政府及整個社會,作出的貢獻。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