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注射(Intravenous therapy)可說是Paramedic必備技能,也從EMT-2就被授予在救護現場對有需求的傷病患施作,這項處置我們稱為「打IV」或「on IV」也就是Intravenous的簡寫,後期也有人說on IC,是用Intravenous加上 Cath來做縮寫
以前還不流行透過輸液給藥時,大多只會遇到血壓低時給單純輸液,換句話說輸液目的常是為了治療或預防休克,但要特別說明並非每種休克用了輸液都會有效喔,會有效的大多是典型出血性休克,反而是大量補水還要小心會產生高氯酸血症,因此輸注超過1000 CC就要注意用量,或是一開始就給乳酸林格式液Lactated Ringer’s(現實中,不是每台救護車都有足夠數量的Lactated Ringer’s,所以還是常用N/S當起手式),而補水後若沒有明顯反應就代表與血管容積量減少關係較低,要積極找其他休克原因,縱使給了輸液就有反應也要謹慎可能造成壓力過大使傷口大出血,因此到院前創傷救命術才會允許控制性低血壓,維持收縮壓90mmHg讓身體夠用即可,喔對了,甚至同時要注意血液稀釋後缺乏凝血因子,以及給完輸液後要保暖,因為低體溫會影響血小板凝集造成止血不易,而接受輸液後的反應則可以用來推論失血程度,像是生命徵象快速恢復則為輕度失血,且輸血的必要性低,若只有暫時恢復生命徵象,則代表中度失血且有中度輸血必要,若給完輸液生命徵象仍異常,則代表嚴重輸血也必須立即輸血
在你的救護生涯中,是否曾被指示「IV打上了,幫我Full run」,但你除了暢快把點滴開到最大、目睹輸液像沒關的水龍頭流很快以外,你知道實際到底有多快嗎?雖然有公式可以算,但在Full run的救護情境,你肯定很難認真感受,小編就幫大家實測點滴流速,進入實測前先分享點滴小知識,以利後續大家能理解背後原理
靜脈輸液
常見容量為500ml,分成晶質與膠質兩大類,晶質液分子小容易分佈在血管但也會滲透出去,每1單位約過1小時只會剩1/3留下來,適用於一二級休克,可以打的包含生理食鹽水N/S、葡萄糖輸液D10W、乳酸林格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若是Paramedic會多幾種藥物可以加進輸液(俗稱泡藥)或直接透過輸液管(術語IV push)同時給予,至於膠質液就是血液,適用於三、四級休克,分子較大不易滲透到血管外,因此不會有消耗問題,但目前尚未開放到院前輸血
輸液管
俗稱點滴管,構造有集液腔、氣閥、流速閥、套管,使用時先將前端插進輸液,並擠壓集液腔到半滿,再打開氣閥讓空氣進入以產生壓力與重力使輸液順利下降,再使用流速閥控制輸液進入集液腔的速度,看是要用滴的或流入,而滴速的快慢時也會影響點滴消耗速度,就像是源頭控制器,拿到輸液管可以看外包裝的規格滴速(X drop ≒ 1ml),通常分成標準用每20滴為1ml(救護與醫療常規使用)、輸血用每15滴為1ml、精密用每60滴為1ml
靜脈留置針
是由一根空心軟針包覆硬針組成,使用時將針刺穿皮膚肌肉,看到回血確認針進入血管後,再把硬針往後抽並向前推軟針,讓軟針完整 #留置 靜脈內,比較常用的尺寸有16G、18G、20G、22G, #數字越大口徑越小,由於靜脈留置針是整條輸液的出口,因此口徑大小會直接影響流速,如果怕記不清楚也可以看外包裝的規格標示,G是指號數,後面寫著大大的1又1/4”或是2又1/2” 則代表針的長度且單位是英吋,仔細看還會有幾行小字,像是外徑O.D、長度Length(單位mm跟前面的”分數”相對應),以及每分鐘最大輸出流量Flow rate,不過靜脈留置針隨廠商不同規格也略有不同,但大多是長度差幾mm,像是A廠商Length標示32mm而B廠商則是35mm,至於外徑則大多相同是因為與流速有直接關係,為了臨床效果一致則會盡量統一
流速快慢,取決於留置針口徑與輸液管滴速
留置針是整個裝置的出口,而輸液流速和靜脈留置針內徑呈正比、長度成反比,簡單說水管越粗則出水量越大,同時因大水量要有足夠的源頭供給,所以要配合將輸液管滴速釋放到最大,達成源頭大、出水口也大的效果,因此休克嚴重的傷患,都會盡量選大管徑的針並配合流速閥全開以快速提供輸液,不過要特別注意臨床通常休克或心肺功能停止這種緊急時刻才會全開,而針外包裝標示的規格流速,也是指輸液管全開的結果,因此還是滿常有要算滴速的時候,尤其輸液加藥就得控制流速,這時有個很簡單的公式 「每秒滴速 = 總滴數 / 總秒數」可以運用,例如把藥加入500ml輸液裡,要求持續滴滿1小時否則會藥物過量,假設使用標準輸液套每20滴為1ml,則500ml = 1萬滴,而1小時=60分鐘=3,600秒,因此每秒滴速 = 1萬滴 / 3,600秒,結果為每秒2.7滴也就是大約2~3滴
三種情境測試,一包N/S多種表述
不過小編這次要幫大家體驗流速全開!我特別用16G、18G、20G、22G配合常見的三種不同情境作模擬測試:1. 輸液掛 “高” 並在傷病患手上做 “一個” 彎曲固定 2. 輸液掛 “高” 並在傷病患手上 “直線” 固定 3. 輸液掛 “低” 並在傷病患手上做 “多個” 彎曲固定,測試目的有兩個
情境1. 輸液掛 “高” 並在傷病患手上做 “一個” 彎曲固定:16G 03:42:90、18G 5:34:95,20G 08:53:75、22G 16:32:11
情境2. 輸液掛 “高” 並在傷病患手上 “直線” 固定:16G 03:23:87、18G 05:07:58,20G 07:38:87、22G 12:59:15
情境3. 輸液掛 “低” 並在傷病患手上做 “多個” 彎曲固定:16G 07:19:45、18G 10:17:50,20G 16:09:74、22G 25:56:38
情境1. 輸液掛 “高” 並在傷病患手上做 “一個” 彎曲固定:16G慢約1分鐘、18G慢約30秒,反倒20G快約10秒、22G快約1分20秒
情境2. 輸液掛 “高” 並在傷病患手上 “直線” 固定:16G慢約40秒、18G時間相當只差7秒,20G則超車快了將近1分20秒、22G快將近5分鐘
情境3. 輸液掛 “低” 並在傷病患手上做 “多個” 彎曲固定:16G直接慢4分36秒、18G慢5分17秒,20G則慢7分鐘、22G最誇張慢將近8分鐘
這個測試一開始是出於想知道全開有多快,卻在設置過程中失敗好幾次,結果神來一筆可以模擬三種救護常見的輸液管固定狀況,沒想到實際結果都跟規格標示計算出來有明顯差異!!!這結果不是要挑戰廠商標示,畢竟原廠的測試環境跟我一定也不一樣(像是滴住壓力與輸出阻力),而模擬結果反而凸顯固定方式跟點滴高度會造成影響,尤其我們常說輸液要拿高一點,也透過測試應證是有意義的,不禁想起很久以前徐教官在課堂中提醒大家,IV上了飛機會突然不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