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上篇文章闡述韓國造船業的進程,韓國各種對造船業打雞血的政策在1980年代結出了果實,以反快艇作戰為目標,揉合德國與日本風格,自主製造的4艘東海級巡邏艦與9艘蔚山級巡防艦陸續下水服役,取代原本從美國接收來的老舊護衛驅逐艦(DE)。
1980年代:實戰經驗走向藍水海軍
1988年韓國舉行首次民主選舉結束軍政府獨裁統治,其次1991年蘇聯解體對朝鮮半島的安全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是1986年全斗煥政府廢止了《造船業促進法》,不再無條件向造船財閥提供資金。1988年同時舉辦了奧運會和第一次總統民主選舉,正式宣告南韓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上均已超越朝鮮,成為世界上不可忽視的中等強國。
1991年蘇聯解體對半島安全勢態產生深遠影響,朝鮮失去了蘇聯提供的安全保障,同時因為蘇聯不再威脅海上航運,歐美國家也減少了造船業投資,加拿大與澳洲都在90年代結束國內造船工業。低成本、高技術含量的韓國造船業在90年代快速崛起。2000年韓國造船業外銷船隻金額已佔製造業出口額4.8%,是世界上最大商船製造國。
1970年代末期以來常規軍事能力差距使兩韓間陸上衝突不斷減少,但海上不對稱作戰卻不斷增加。朝鮮岸防部隊屢屢砲擊北方界線附近南韓軍事目標與船艦,朝鮮海軍水面與水下部隊多次攻擊韓國海軍(第一次/第二次延坪島海戰、天安艦事件、大青島海戰),更利用潛艇載運特戰部隊滲透南韓,甚至刺殺韓國總統(東草潛艇事件/江陵潛艦滲透事件)。整個60年代南朝鮮雙方僅發生22次海上武裝衝突,80年代變成61次、90年代增加到107次,廿一世紀前10年更大幅上升到180次。

台灣海峽海上衝突主要是衝撞、破壞海底電纜等灰色地帶活動,南北韓海上武裝衝突常伴隨大量死傷。1996年朝鮮潛艇江陵滲透事件20餘名朝鮮特工遭擊斃,多名南韓軍警百姓喪生。1998年東草潛艇事件9名朝鮮人員死亡,1999年第一次延坪海戰朝鮮損失10艘艦艇、百餘人傷亡。2002年第二次延坪海戰雙方共傷亡近百人,而2010年天安艦事件造成40名南韓海軍官兵喪生。不斷發生的海戰刺激了韓國海軍對大量先進巡邏艇的需求。
對中國整體戰略方向的不確定與領土/領海衝突,對美韓同盟與美中對抗的擔憂,更重要是保護攸關國家生命的海上交通線(SLOCs)安全,促使李明博政府2005年發布《國防改革2020》(Defense Reform 2020)。這是一項為期15年的軍事現代化計畫,以「全球韓國(Global Korea)」為建軍願景,打造一隻規模可觀、專業成熟,具有「雙層結構(dual-layered structure)」的海軍:既能應對區域與全球挑戰,又能維持對朝鮮威脅的堅實防禦。
依循以上建軍指導架構,在區域防衛上韓國不但發展先進飛彈巡邏艇,更著重強化潛艇戰力、反潛戰力與水雷戰能力。韓國在1990年代初獲得德國授權建造9艘209型潛艇(張保皋級),2000年後授權生產9艘具AIP能力的德國214型潛艇(孫元一級),在累積大量經驗後自主設計建造具潛射彈道飛彈發射能力的島山安昌浩級潛艇(KSS-III),計畫建造9艘、目前已服役3艘。KSS-III 的服役標誌著韓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自主設計建造中大型潛艦的國家之一,並且使其在地區潛艦戰力競爭中與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並駕齊驅。
隨著朝鮮不斷強化潛艇與水雷威脅,韓國海軍不但建立了具反潛能力的飛彈護衛艦隊和龐大的反潛巡邏機/直升機隊,同時也自行打造了一支現代化獵雷艦隊,以維護海上交通線安全。
朝鮮核武威脅最終加劇了韓國海軍對反飛彈能力的需求,促使南韓自行設計、建造世宗大王級神盾驅逐艦。而對遠洋投射能力、維護區域穩定及推動國際合作等戰略投射力量(strategic projection force)的需求也促使獨島級兩棲突擊艦出現,以及後續輕型航空母艦計畫(CVX)的推動。

結論
韓國對造船能力的需求來自於海上貿易,商業造船公司在政府大力支援下開始運作。軍事威脅在軍艦建造中扮演至關重要角色。儘管1960年代海上貿易成長,並推動了韓國發展其商船,但這並未自動轉化為軍艦建造能力,因為當時朝鮮的威脅有限。1960年代末朝鮮日益增強的海上作戰能力迫使韓國造船業在70至80年代將商船製造技術轉型為軍艦製造能力,而政府補貼在此階段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冷戰結束後持續蓬勃的商用造船業支撐起健全的生態系統,而持續的海上衝突更刺激韓國加大對先進作戰艦艇的研發投入。商業利益與軍事威脅不斷推動韓國造船業進步,而發展藍水海軍政策及跨區域戰略投射能力,不僅讓韓國海軍介入東南亞多國海軍訓練事務,更為韓國軍艦外銷打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