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軍醫體系又一成就,紅血球外泌體診斷巴金森氏症

軍醫體系又一成就,紅血球外泌體診斷巴金森氏症

圖:軍醫雙月刊 文:軍傳媒 整理報導

by admin
2.9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三軍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合作之「紅血球外泌體診斷巴金森氏症及預後之新未來」榮獲「第二十屆國家新創獎」肯定;此研究在早期診斷與治療巴金森氏症有重大發現,未來有助於該症狀用更有效率與便捷方式,透過一滴血,檢查紅血球「外泌體」濃度,即可更早發現巴金森氏症可能患者,給予更早的治療。

研究團隊的三總外科部神經加護主任曾冠穎表示,此研究有三大成果:

  1. 創新發展出,從抽血到分離出紅血球之外泌體的一條龍系統,此模式可比現有成熟技術更快速有效率且不易破壞外泌體結構,易於後續外泌體內容物分析。
  2. 紅血球外泌體之濃度與大小和巴金森氏症嚴重度,有中度相關,特別在男性病人有高度相關,未來有機會發展成快速檢測技術。
  3. 巴金森氏病人的紅血球外泌體內容物,經生物資訊分析,發現與巴金森氏症有相關,未來可以做為疾病治療重要標的物。由此可知此技術繼續發展將大幅增加巴金森氏症早期診斷率與治療率。

研究團隊也是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曾冠穎指出,巴金森氏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腦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而造成顫抖、僵硬、步態異常等動作障礙。目前,評估巴金森氏症的嚴重度只能藉由觀察患者的臨床症狀,卻沒有一個可預測疾病進展的生物標誌。因此,臨床上常會導致診斷及治療上的延誤。此次由三軍總醫院臨床研發與國防醫學院基礎學研密切通力合作,成功建立了一套裝置去有效分離人體血漿及紅血球的「外泌體」,並且同時可分析其濃度,大小和內容物。

曾冠穎說,在這新型的設計中,發現巴金森氏症病患中紅血球所產生出的外泌體,其大小及濃度都高於正常同年紀的人。更重要的是,來自紅血球外泌體的濃度與巴金森氏症的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 (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簡稱為 UPDRS) 有中度相關性。若考慮性別會影響巴金森氏症的臨床進展,女性巴金森患者的血漿中外泌體的濃度會與其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有中度的線性關係。而男性則以紅血球中外泌體的濃度會與其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有高度的線性關係。
曾冠穎認為,在蛋白質體學分析中也發現來自巴金森患者的紅血球中外泌體中的某些特定蛋白質的濃度高過於正常人,且與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有中度的線性關係。本研發臨床實驗採跨科別合作,由三總神內、外科於門診時同時收納巴金森氏患者及對照組受試者血液進行。研發出的外泌體萃取方式及後續分析之結果將大幅提升巴金森氏症之早期診斷率,完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治療與疾病病程之追蹤等醫療作業。

曾冠穎說,巴金森患者被發現後,目前醫療行為只能維持不要惡化,未來如果能更早發現患病,將在先期沒有病症或症狀初期即進行診治,可以有效在更早開始控制病情,可以減低日後醫療成本。
本研究成果由國防部、國防醫學院與國科會經費支持,透過三軍總醫院的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通力合作,再加上國防醫學院尤其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以及生物及解剖學研究所支持完成此研究成果。未來本研究還需要更多人參與加速其研發,歡迎有興趣民眾可以連絡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參與進一步測試。

研究團隊成員有:曾冠穎博士,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加護中心科主任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 陳元皓博士,國防醫學院院長;宋岳峰博士,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暨神經加護中心科主任及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所助理教授; 洪浩淵博士,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助理教授; 吳瑞昇博士,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電話: 02-87927177 電子信箱:487011201@yahoo.com.tw)

註:
外泌體EXOSOME:構造為脂質雙層膜,為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之其中一種,作為細胞和細胞間溝通的物質,可用來調控生理功能,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外泌體可用為診斷甚至治療疾病,現在也常被認為幹細胞透過分泌外泌體來達到治療效果。
線性關係:測兩變相相關強度,相關強度越高表示兩者越有關連,本文特指新型檢測技術結果跟巴金森氏症狀況嚴重成正比。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