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AI驅動的跨域未來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AI驅動的跨域未來

圖文:軍傳媒 Kevin

by admin
10.5K 瀏覽次數views

【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創博會)10月16日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揭幕,為期三天的科技盛會正式登場。今年展會由11個政府部會聯合主辦,外貿協會及工研院共同執行,以「AI跨域創新,智慧驅動未來」為主軸,展現台灣在全球科技價值鏈中的關鍵角色。行政院政務委員吳誠文與經濟部部長龔明鑫親臨開幕典禮,並與各部會代表共同揭幕,象徵跨部會協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

全球趨勢 匯聚台灣

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結構。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69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6名,並在「研發總支出占GDP比率」、「企業研發支出占GDP比率」及「每千人研發人力」等指標名列全球第2,展現出強大的研發能量與國際競爭力。

在這波科技新浪潮下,台灣不僅聚焦於AI,更持續深耕量子運算、智慧製造與永續科技等前沿領域。今年創博會正是具體展現,AI已不再只是研發工具,而是推動跨域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加速各產業的數位轉型。

跨域合作 展現台灣能量

本屆創博會吸引來自19國、439家參展商,展出超過1,100項創新技術。其中,「發明競賽區」共有500件作品角逐最高榮譽「鉑金獎」,近70件作品導入AI技術,顯示跨領域應用的廣度與深度。從大型學研機構到中小企業,甚至是獨立發明人,都展現了AI普及化的成果,這不僅標誌著台灣創新的多元面貌,也意味著全民參與創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打造的「臺灣專利超級站」,精選40件國家發明創作獎得獎專利,並設計醫療專利互動專區,讓參觀者透過模擬日常醫療情境,直接體驗專利技術如何解決健康需求,突顯專利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潛力。

不同主題展館更進一步展現台灣的研發實力。「創新經濟館」強調AI如何串聯醫療、資安、能源與製造等關鍵產業;「未來科技館」則聚焦智慧機器人、量子科技、運動科技與AI應用,透過沉浸式體驗拉近科技與生活的距離;「智慧永續館」由六大部會聯手策展,聚焦循環經濟、韌性科技與智慧應用,描繪台灣邁向淨零轉型的藍圖。

創博會不只是展示,更是知識交流的平台。為期三天的展會安排多場論壇與研討會,涵蓋半導體、智慧機器人、資安協作、創新醫材與綠色轉型等領域,邀集國內外專家、研發團隊深入對話,促進技術知識的流動與跨國合作。主辦單位更設計多條中英文導覽路線,從AI、永續到健康與通訊,帶領觀眾由淺入深探索創新如何實際融入產業與日常生活。

年輕力量 展現無限潛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創博會也首度設立「學校團體展區」,展現高中職學生的創意能量。以明道中學為例,雖以升學高中聞名,但技高部學生同樣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潛力。從10月16日至19日,他們在現場展示七大主題作品,涵蓋自封式紙箱、輔食用具結構設計、分辨救護車或相關警示聲音來源的緊急車輛避讓警示結構、攜帶手搖飲料杯的物品平衡器結構、解決風力不足無法使用風力發電的流體力學發電機結構設計、替行駛中公車無線充電延長行駛距離的公車無線充電設計,以及提醒行人安全通過馬路的智慧斑馬線設計等。雖然展出佈置及規模不如企業與研究機構,但學生們從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出發,輔以滿腔熱情,向參觀者細心解說其創意發想來源。

明道中學就業輔導組長李岩潭說明,學校在中間擔任的是引導的角色,學生在過程中獲得的成果、申請的專利也都是歸到同學身上,學校協助整合不同科別的同學完成專案,由於費用的關係,每年輔導參加的國外展覽以亞洲區的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為主,避免學生有太大的負擔。

就讀明道高中技高三年級的黃妍欣同學表示,能參與這樣的展覽都是主動爭取。學校每年11月開始徵選參展小組,通常由3至5名學生組成,從日常生活問題出發尋找創意解方。黃同學便以長者與幼兒用餐與外出時的不便為切入點,提出整合輔具的構想。她透露,每年五月團隊會前往馬來西亞參展,然而交通與食宿費用目前需自費,缺乏學校與政府補助,卻仍不減學生投入的熱情。

這些年輕創作者的努力,反映出台灣創新能量的厚度,之前有技高的學生設計出的輪椅獲得產業的青睞、也有學生生請到麻省理工學院,藉由引導學生找出自身的方向,可說是基層教育現場的創意思維最好實現。

與世界同行 共創未來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不只是一次展覽,而是一場全國科技能量的集體展現。它代表著台灣積極參與全球創新生態系的決心,無論是在AI驅動的產業轉型,還是在永續轉型的挑戰上,台灣都以研發實力為基礎,並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尋求與國際同步前行。

當前,AI與永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兩大課題,而台灣透過創博會展示的不只是技術與產品,更是一種面對未來的態度。從跨部會的政策支持,到產學研合作的深化,再到高中生的草根創新,這場盛會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藍圖:台灣將在科技與社會的融合中,持續扮演全球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相關文章 You may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