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國防部於12日邀請媒體至九鵬基地採訪「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HIMARS),配合「年度精準飛彈操演」時機,檢視去年運抵台灣的11套「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裝備狀況,以及58砲指部海馬士多管火箭飛彈連接裝訓練成效。
58砲指部副指揮官何至中上校歷經赴美受訓及換裝訓練,藉此增加射擊經驗及驗證武器效能,操演官兵都經過驗證測驗,雖然第一波有訊號異常,人員依照美軍準則、技令完成射擊動作,但是裝備異常訊號出現,因此官兵也依照其故障排除SOP,在美方原廠人員(非美軍)協助下作故障排除,回到駐地後會接續實施戰備任務訓練,至於成軍日期則會依照固定節點再行決定。


海馬士在烏克蘭初期依照精準GPS導引成功立下許多戰果,中期受到俄羅斯GPS干擾的影響命中率大幅降低,之後克服相關困難再度提高命中率,其標準火箭彈70公里的射程,與雷霆2000火箭15/30/45公里的射程相互支援,將能達成全縱深的防衛能力;但是以俄烏戰爭的經驗,要能打擊到敵軍後方補給或指揮節點,才能有效阻止並減緩前線壓力,而這也是目前國軍缺乏的武器,烏克蘭在3年的戰爭內,除了成功發展自身的長程自殺無人機彌補缺乏遠程武器的困境,同時不斷造成俄軍重大損失,這點值得國軍思考,中科院歷經多年卻無法突破這點也是令人遺憾,無論如何,能自製的有效國產武器都是直得支持的。



今天在射擊過程中出現幾次異常訊號出現的情況,不過在新裝備尚未成軍的情況下,面對問題找出問題,這些都是值得肯定。中科院雷霆2000火箭彈的射程及導引都仍與國外有一段距離,同樣的彈體大小射程就是不如國外,美國使用高能HTPB複合固體燃料,相同的體積燃燒效率就比較好,自然射程會延長。初步分析國內技術無法突破原因:
- 推進劑技術落後
- 台灣固態燃料配方仍以較傳統的硝酸酯與鋁粉為主,能量密度、燃燒效率與燃燒控制皆不如美國所使用的高能聚合物燃料(如HTPB、PBAN)。
- 缺乏高壓壓製技術與精準的粒徑控制設備,限制燃燒推進效率。
- 彈體結構材料與熱控不足
- 缺乏先進碳纖維或陶瓷基複材應用,導致彈體過重、熱防護性不足,影響飛行距離。
- 美國與以色列大量使用高強度複材,能有效減重並耐高熱環境。
- 資源與工業配套不足
- 中科院人員與研發資源有限,與美國大型軍工企業之規模、基礎設施難以相比。
- 民用航空與推進產業鏈(如渦輪、燃料製造、結構材料)基礎薄弱,影響整體系統整合。
因此若中科院能開放心胸利用現今國際氛圍爭取技術轉移而不是只想逆向抄襲,其結果可能大為不同,甚至影響戰時能否直接在台灣生產,對於提升台灣的軍工能力都很有幫助,尤其是傳出中科院雷霆2000火箭彈的價格相比海馬士火箭彈並沒有優勢,可見台灣在發動機的小型化及在地生產價格仍有一定的努力空間。

國防部長顧立雄今日也特別到現場視導,勉勵參演的官兵,據聞此次開放媒體也是其主動授意,開明的態度受到媒體的好評,面對強敵的威脅,國軍唯有正視自身的不足,才能有效抵禦。2014年前的烏克蘭跟近日的印度,就是歷史提供我們最好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