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國內軍事新聞】陸軍司令部今(28)日表示,為協助花蓮震災災區加速家園重建,第二、三、四及五作戰區持續全力投入,計有約2,500名官兵、黑鷹直升機與多型無人機,共計17類、357件裝備投入災後復原工作。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以最高效率完成救災任務,展現國軍守護民眾的決心與行動力。

司令部指出,自災害發生以來,國軍官兵堅定與地方民眾站在一起,除支援家戶清理大型廢棄物外,亦持續執行工兵重型機具清淤、化學兵環境消毒,以及失蹤人員搜救等多項行動,分秒必爭,盼能協助災民早日回歸安定生活。
為體恤第一線官兵的辛勞,陸軍並與國防部福利事業管理處合作,派遣「陸軍點心車」巡迴服務,定時定點提供免費點心;同時配合補給品發放,由心輔人力實施走動式關懷,為救災弟兄補充能量,也在緊張任務中傳遞溫暖,協助官兵維持最佳身心狀態。

ATAK在戰場與救災的雙重角色
本次救災行動期間,救災前進指揮所大規模導入 ATAK(Android Team Awareness Kit,戰術覺知應用套件)。ATAK最早由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研發,並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戰場實際運用。它以Android平台為基礎,結合GPS、地圖、通訊與各式外掛模組,能讓部隊即時標記敵我位置、規劃航線、共享影像。因操作介面直覺,快速成為美軍與北約部隊廣泛採用的單兵戰場必備數位工具。
ATAK最大特色是能生成「共同作戰圖像」(COP),讓前線士兵與後方指揮同時共享同一套即時地圖。其開放式架構也容許外部開發者設計不同外掛,如無人機影像串流、電子戰警示、火力支援標記等。對於戰場而言,ATAK能縮短「偵察到打擊」的時間鏈;而在災害應變中,它則能縮短前線狀況回報到後方決策下達的時間

此次花蓮救災,ATAK展現了軍民兩用價值。目前國軍單位配發到連隊長層級,透過平板與手機端,基層單位的部隊長可即時回報清淤進度、傳輸拍攝的影像資料,並標註阻斷道路或急需支援的區域,上級指揮官則能以地圖視覺化掌握全局,不再受限於傳統口頭回報不清楚或有誤傳的可能,或紙本標示的傳遞時間過長。這對災害頻仍、地形複雜的台灣而言,代表未來救災指揮鏈將更趨數位化、精準化。
ATAK的成功導入,顯示國軍正逐步將現代化戰場資訊系統,移植到民生救援行動。這種技術下放不僅提升救災效率,也間接驗證了部隊在實戰化演練中的數位指管能力。救災行動如同真實作戰的演練,國軍在和平時期的救災行動,正好也是檢驗戰時資訊化作戰效能的最佳舞台。

在此次花蓮災後重建中,ATAK協助各級部隊長迅速回饋現場狀況,建立「共同作戰圖像」(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COP),使指揮官能即時掌握部隊分布與進度,並快速下達決心。這不僅強化了災害應變的指管效能,也展現國軍將戰場科技轉化為救災利器的能力,代表國軍持續往前進步。
陸軍司令部強調,捍衛國家安全與守護國人生活同等重要,協助災區恢復正常生活更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使命。無論晝夜與天候,國軍將堅守在第一線,與地方政府並肩合作,持續以實際行動協助災區民眾共度難關,展現堅定且溫暖的守護力量,讓我們一起感謝為在區貢獻心力的民眾,以及辛苦的國軍弟兄姐妹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