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軍事專欄】10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已同意南韓提供核潛艇技術。韓國長年向美國爭取出售核潛艇技術終於得償所願,以下將從4個觀點進行分析:
- 出售韓國核潛艇技術:是必然還是偶然?
- 韓國會發展獨立的核潛艇系統嗎?
- 韓國擁有核潛艇的目的是什麼?
- 韓國擁有核潛艇與AUKUS的競合關係
出售韓國核潛艇技術是MASGA的必然
美國造船工業長期衰落已造成美國海軍戰力嚴重影響,2025年10月號美國海軍學術月刊(Proceedings) 才專文指出:以現有美國造船能量,需花費30年才能達到66艘可作戰核能攻擊潛艇(SSN)目標,還不包括澳洲AUKUS計畫額外的3至5艘攻擊潛艇。相對來說中國解放軍海軍在2035年將擁有80艘潛艇,將嚴重影響美國在水下的主導地位。
為解決海軍缺乏造船能量困境,2025年3月美國提出《海軍準備狀態保障法》,開放日本、韓國等盟國協助建造軍艦。4月川普發起貿易戰後,南韓政府提出「讓美國造船再次偉大」(MASGA)計畫作為回應,承諾未來投入1,500億美元專案資金支持並重建美國造船業。
事實上南韓韓華海洋集團於2024年即投資美國費城造船廠,而隨著MASGA計畫提出,今年8月韓華海洋進一步宣布追加50億美元擴建費城造船廠核心設施。
10月26日美國英格斯工業也與韓國現代重工簽訂「戰略合作夥伴」備忘錄,聯合競標美國海軍13艘下一代軍需補給艦(NGLS)計畫。同時兩家企業同意共同投資在美國收購或建立新的造船廠,現代重工將向英格斯旗下兩家主要造船廠: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和密西西比州的英格斯造船廠,供應分段模組和關鍵零件,並在美國海軍和盟國艦隊的維護、修理和大修領域合作。
通用動力電船公司與英格斯工業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是美國目前唯二建造維吉尼亞級核攻擊潛艇的造船廠,而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更是美國海軍唯一具設計、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造船廠。
維吉尼亞級核攻擊潛艇採模塊化設計以降低成本、加快生產速度,原先計畫每年生產2艘,但受限成本上漲與人力缺乏,從2005年量產以來僅完工服役23艘。現代重工與英格斯工業的戰略聯盟將有助於利用韓國造船能量快速生產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負責的船首、船尾、背部、居住與機械艙、魚雷艙等「非核」船段,不但有機會達到最初美國海軍設定的每年2艘目標,更有機會將生產成本壓低至當初預設的每艘20億美金以下,澳洲海軍AUKUS計畫也可望於2040年前接收全數5艘維吉尼亞級潛艇。
從MASGA大舉切入美國海軍造船供應鏈觀之,出售核潛艇相關技術是必然、而非偶然,不僅可以緩和美韓關稅問題,更能快速提升美國與盟國海軍實力。

韓國會發展獨立的核潛艇系統嗎:維吉尼亞級才是正解
在宣布出售核潛艇技術給韓國後,川普於社交平台進一步宣布「韓國將在美國費城造船廠建造其核動力潛艇」。韓華海洋集團收購的費城造船廠並不具備建造核動力船隻能力,即便獲得美國政府批准,費城造船廠最快也需要5年以上時間才能增設相關造船設施,首艘南韓核潛艇服役更可能需要10年以上時間。因此更有合理的方式是美國循通用動力電船與英格斯工業合作生產維吉尼亞級的模式,由兩家美國公司生產核能推進船段、現代/韓華生產「非核」船段,最後送到費城造船廠組裝。這樣不僅能加速獲得核潛艇,更能讓費城造船廠在最短時間內成為美國第三家有能力生產核潛艇的造船廠,大幅提升量能。
韓國自1980年代末德國授權製造209型潛艇(張保皋級)以來,之後的孫元一級(德國授權生產214級)以至於號稱自主研發的島山安昌浩級潛艇,無一不充滿濃濃德系風格。德系潛艇可謂當今柴電潛艇技術的天花板,但柴電潛艇畢竟是柴電架構,與核能動力架構在整個系統架構上南轅北轍,不論是渦輪、齒輪箱、艦體結構、安全標準,還是控制台、輪機室,甚至儀表度量衡規格(公制vs英制)都非可輕易相容的。
有國內外媒體指稱,未來的韓國核潛艇將會是把島山安昌浩級潛艇改裝為核能動力。這樣做最簡單的比喻就是:把1台排氣量1.6L的德國福斯Golf轎車汽油引擎拔出來,換上一顆美國20輪大卡車的排氣量6.7L康明斯柴油引擎,然後再把難度調高100倍。
美國潛艇現在的主流就是維吉尼亞級上奇異公司的S9G壓水式核反應爐,搭配蒸氣渦輪可發出4萬匹馬力,搭配單軸靜音泵式推進器可達到34節以上水下潛航速度──這樣的尺寸與結構強度遠非現有3000噸的島山安昌浩級所能承受,亦非簡單修改設計可以達到。
現有噸位最小的法國敘弗朗級核攻擊潛艇排水量在5000噸等級,而搭載的K15核反應爐出力亦遠遜於維吉尼亞級的S9G。既然韓國現有的潛艇設計裝不了美國的核反應爐,美國也很難特別為了韓國需要設計、生產一顆新的小型核反應爐,再加上考量整合德國系統與美國系統的難度,最穩健的方式就是「授權韓國在美國生產改良型的維吉尼亞級潛艇」──整體是維吉尼亞級,部分系統採用韓國國造。
這樣一來維吉尼亞級的不僅總產量將可望達到75艘的驚人規模(美國海軍66艘,澳洲海軍3-5艘,南韓海軍3-5艘)大幅壓低各項生產成本,同時在4條生產裝配線(美國3、澳洲1)開工下,更可能於2040年前全數交付,屆時在西太平洋地區將對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潛艇艦隊呈輾壓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