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傳媒/專欄分享】俄羅斯砲兵在歷史上不僅具有深遠的戰略價值,還對敵軍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烏克蘭戰場上的砲兵運用方式,讓人回想起過去幾個世紀俄軍對火砲的依賴與發展。從蘇沃洛夫時代,到二戰的「戰神」,再到現代混合戰爭,俄軍的砲兵戰術不斷演進,每一次重大衝突都標誌著其應用方式的變革。
第一次世界大戰:布魯西洛夫攻勢的砲火洗禮
俄軍在1916年布魯西洛夫攻勢中的砲火運用,與今日俄烏戰爭中的砲兵戰術有諸多相似之處。該攻勢是俄軍在一戰期間少數重大勝利之一,其成功部分歸功於新興的空中偵察技術,提升了砲擊的精確度。當時俄軍雖然缺乏大口徑火砲,但得益於敵方防空能力的不足,偵察機得以自由巡航,為砲兵提供準確的火力引導。
長時間的砲火壓制與心理戰 布魯西洛夫將軍的戰術之一是透過數天甚至數週的砲擊,使敵軍產生「警戒疲勞」,無法預測進攻時間點。這種戰術與今日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施行的長時間砲戰策略如出一轍。通過持續施壓,削弱敵軍士氣,讓其防禦體系逐漸崩潰。

第二次世界大戰:紅軍砲兵的工業化進步
二戰期間,蘇聯軍隊大幅提升砲兵戰力,形成了現代砲兵戰術的基礎。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系統的出現,標誌著蘇聯砲兵從傳統牽引式火砲向機動化、多層次火力覆蓋發展。
砲火密度與直接支援戰術 紅軍在戰場上大量部署76.2毫米火砲與57毫米反戰車炮,用於支援步兵攻勢。相比於傳統的間接砲火,這些火砲可直接射擊目標,使得步兵推進更加順利。此外,紅軍在後期攻勢中,每公里戰線部署的砲兵密度高達150至200門,遠超戰前預估的75至100門,體現了蘇聯工業化生產對戰場砲火優勢的貢獻。
蘇阿戰爭(1979-1989):有限戰爭中的砲兵運用
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採取砲兵與空襲聯合作戰模式,試圖以大規模火力壓制游擊隊。然而,阿富汗軍閥很快適應,將部隊分散至隱蔽地點,削弱蘇聯砲擊的效果。此戰證明,在非傳統戰爭環境中,過度依賴砲兵可能導致適應性不足,暴露俄軍戰略短板。


現代俄烏戰爭:砲兵戰的回歸
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再次展現其對砲兵的高度依賴。大規模火砲攻擊不僅用於摧毀敵方防禦工事,還作為心理戰工具,迫使烏軍不斷重新部署,消耗其資源。透過無人機偵察引導精確砲擊,俄軍延續了一戰與二戰的傳統戰術,進一步強化砲兵在現代戰場的核心地位。
結論:俄羅斯砲兵戰術的未來發展
俄羅斯砲兵的戰術發展,從布魯西洛夫攻勢的心理戰,到二戰的高密度砲擊,再到現代戰爭中的無人機引導精確打擊,展現了砲兵戰術的演變與適應能力。俄烏戰爭三年來給了惡菌重大的打擊,顛覆其砲兵使用的觀念,俄羅斯在戰場上學習的能力沒有外界想像的差,包括FAB-1500/3000的迅速發展使用,其成本低廉數量龐大的優勢也正逐漸顯現,而隨著技術的進步,俄軍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智能化與機動化砲擊能力,使其在未來戰場上依然占據關鍵地位。